第三章 史例述评(二)(第5/5页)
哪怕维也纳因此陷落,其结局也不会改变。莫斯科在1812年陷落,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控制欧洲中央的拿破仑曾试图同时从两翼对俄国和西班牙发起进攻。即使是拥有巨大实力的拿破仑面对两线作战也深感力不从心。我们有充分理由将作战舰队部署在大西洋或是太平洋上,但是,却没有理由将舰队分开部署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必须选定一翼作为舰队进攻时候的依托,同时,另一翼应该采取避战的方法,保持守势。用查理大公的话来说:“如果舰队能摧垮其对手,那么保持守势的一翼不论出现何种情况都无关紧要。”要注意的是,这并不能高枕无忧。莫罗如果真的打到维也纳,也会给奥地利人造成极大的麻烦。1898年,美国机动舰队被派往汉普顿锚地,就是为了保证北部海岸的安全。不使战争伤害一人,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事。假如一处海岸遭到袭击、封锁、炮轰或占领,只要能摧毁掉敌人的舰队,那么这处海岸的损失对于国家安全和最后的胜利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先前所遭受的任何损失都可以得到补偿。哪怕是一个国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只要它愿意承担损失,切断敌人的交通线和退路,便可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样地,一支在海外执行任务的部队,处于这种局势下,或许也能生存,汉尼拔就是例子。假如,兵员和补给都是由海上运输而来,那么结局又截然相反了。进入一个国家或许容易,想要从它领土上撤离就不是件易事。海洋曾是威灵顿和东乡平八郎的安全保障,而汉尼拔和1798—1801年在埃及的法国人则都是因为失去了海洋而惨遭覆灭。
可见,拥有中央位置、内线和集中兵力其中之一或如东乡平八郎一样三者兼备,便想高枕无忧,是不太可能的。三者兼备,其实只是有了明显的有利条件。想要抵消这些有利条件,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实力。假如日俄战争中,俄国海军的总兵力比日本强大25%,若几支分舰队集中,那么就对日本有绝对优势。如果分成两份,则每支舰队的兵力就只占日本兵力总比例的62.5%。日本手握中央位置,可以沿较短航线向任何一方航行,而俄国海军必须绕较长的航线才能到达另一方。这支劣势舰队一旦与日军交锋,想要获胜,就只有重创这支敌军,使其兵力骤减直至少于原来的62.5%。假如不能,那么获胜的就只能是日本海军。这得益于它的内线和中央位置。第一次交锋后,虽然日本的兵力已经不再具备优势,迎击第二支敌军时,它却拥有了新对手所没有的士气,这种巨大的精神斗志可使战斗力倍增。拿破仑曾说过士气支配着战争,这是因胜利而产生的必胜的决心。
[1] 一定的造舰吨位相当于陆军部队或海军舰队的一定规模。
[2] 威灵顿公爵(1769—1852),英国军事家、政治家,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他联同布吕歇尔击败拿破仑。
[3] 大卫·法拉格特(1801—1870),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邦的著名海军将领,美国海军第一个获得海军少将、海军中将和海军上将军衔的海军军官,也是作者本人敬重的前辈。
[4] 从缅因州海岸到里奥格兰德河。
[5] 而且是一个设防的位置。
[6] 位于日本北海道和俄国库页岛之间,扼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要冲,是日本海通向太平洋的北方出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