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例述评(二)(第3/5页)
1812年美国与英国的战争提供了两种边境案例。加拿大与美国的陆上边境,美国的海洋边境,英国对海洋边境的控制使它掌握了海洋这个介于美国与英国诸岛屿之间的中央位置。我在所著的《1812年战争》一书中,已经论述了两种边境所处的态势,并且论述了两种边境的特殊条件,指明美国应该在哪里进攻,在哪里防守。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位置都有利于进攻,何况美国当时的实力也不允许它四处作战。我之所以提出这些观点,都是为了引用实例证明,在任何边境线上,兵力可以而且应该是集中于一个位置,而不是沿全线布置。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在任何战略作战正面上,或在任何战线上。若米尼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结论总结成了易于记忆的警句,它概括了任何涉及军事部署的一个参考,这个参考不管是在战役中的战略作战正面,还是战斗中的战术队形,或是边境,都能适用。若米尼说,对于这种态势,可视其为一条线,而这条线在理论和实际上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两翼和中央。
在军事概念上,不要将这三个部分想象成相等的部分。让我们把这个观点放在美国,来观察具体实践效果。美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美国的海岸线被横亘其间的墨西哥所阻断,如同法国的海岸线在比利牛斯山脉被阻断一样。美国和法国这些海岸线具有一定的海洋连贯性,由于这种连贯性,舰船才能通过海洋由一端前往另一端。也就是说,海洋边境连贯的这个说法并无夸张。美国拥有一条紧密连贯的、水陆衔接边境[4]。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美国的边境主要分成三部分:大西洋、墨西哥湾和佛罗里达海峡。我知道,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但不妨肯定分成这样三个基本的主要部分。它们的长度不一,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也有差别。佛罗里达半岛对于美国的产业利益并无多大贡献,但一支优势的敌对舰队一旦在佛罗里达海峡驻扎,就能占据中央位置有效地控制住两翼之间的水路交通,不需对美国海军形成优势,就可在这个中央位置将其分割开来。这样,敌人只需对列于任何一翼的美国海军分舰队形成绝对优势。相反,如美国两支海军分舰队集中成一体,敌人就必须对整个美国海军形成优势才行。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古巴在美国建立伊始就在美国国际关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古巴位于美国贸易交通线和军事交通线的一侧。美国不乏贤明人士,他们对待地理条件所造成的局面,简单粗暴地处理为舰队分成两队,分列于国土两侧海洋上,声称这样如同两个孩子平分一个苹果一样公平合理,理所当然地要在两边设防。这种做法,不用说明:没有集中,所以也就毫无效果。
佛罗里达半岛与朝鲜半岛惊人地相似。东乡平八郎占领马山浦,对俄国人而言,就如同一支敌舰进驻佛罗里达海峡,威胁墨西哥湾和汉普顿锚地的两支美国海军分舰队一样。
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成为美国边境,对美国国防态势至关重要。美国的海上边境线是连贯的,可以通过水路从一端到达另一端,过去的数次战争已经证明了这个事实。这样,从缅因州的东港至皮吉特海峡的海上边境线就分成了三部分:大西洋海岸,太平洋海岸和连接两个大洋之间的航线(前提是这条航线通过麦哲伦海峡)。这条边境线,确保了分舰队可从一端到达另一端;保证美国的兵力调动,以及阻止敌海军通过。其实还是一条交通线,和前文提到的几条交通线性质相同,而巴拿马地峡就和前文所述的中央位置一样,它比麦哲伦海峡更具内线优势。
我要再一次重申,中央位置的优势不在于它如何固若金汤,而在于如何使用。中央位置只是影响态势的众多因素之一。如果两侧的敌人比自己强大,那么即使处在中央位置也于事无补。也就是说,位置加力量胜于无位置的力量。更有启发性的一点,实力是位置与力量的组合,互相弥补缺陷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如果野战军或者海军一类的机动兵力,强大到足以在战场的任何地点立足,那它就可以完全不在意是否拥有中央位置而仅凭借自身实力获胜。如果美国舰队完全能够毫不费力地在敌人的阻挡下从一侧海岸到达另一侧海岸,那么仅仅依靠自身的实力就能占据中央位置。一旦美国舰队在巴拿马运河设防,那么它便集力量与位置[5]的威力。在未使用巴拿马运河时,美国舰队必须控制麦哲伦海峡,确保舰队可在两个大洋之间自由运动。只要舰队实力强大到任何敌人都不是它的对手,这个中央位置就会完全无虞,从而确保整条交通线的安全。所以,从军事角度看,中央位置的两侧都必须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广义的防御包括港口工事、火炮、守备军、鱼雷装置等。另外,还必须拥有一支陆上部队,这是因为敌军攻占的某一决定性位置,将由这支陆军来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