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争政策(第3/7页)
(四)可在战争爆发后参战,也可在宣战前干涉。
根据盟约要求,派出少量兵力干涉时,这个国家只处于辅助地位,作战的指挥权属于主要进行作战的国家。当作为联盟成员,派出大量军队参战时,情况则又有不同。
在这些战争中,情况各有不同。七年战争时,俄国是奥、法两军的辅助力量,但是在它占领普鲁士之前,它是北部作战的主力。当费尔莫尔和萨尔特科夫率军进入勃兰登堡后,他们就只为奥地利而战。他们这种远离本国的军队,只能依赖盟军的行动。
远离本国的远征,是危险的、困难重重的,1799年和1805年发生的战争就是例证。后文我将从军事观点研究和讨论这些远征。远征往往会使军队遇到危险,但又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使本国国土远离战争的侵扰,大大减少敌人入侵的危险。对军队和将领而言,远征虽然十分艰巨,但对国家和人民而言,远征其实是有益的。
在此类战争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作战总司令;明确各国在作战时的责任;制定完全符合各国利益的目标。历史上,多数同盟恰恰因为忽略了这些问题而失败。
第三类干涉性战争,我们可以称其为时机有利的战争,因为它不仅可以全力参战,还可以接近本国国界作战,所以它可算得上是最有利的战争。奥地利在1807年就是这样,结果它错失了良机。1813年,奥地利又获得了一个类似的机会。当时,奥地利与萨克森接壤,拿破仑刚刚在萨克森集中兵力,奥地利只要从后方突袭易北河地区的法军,就能战胜法军。在此情况下,稳操胜券的奥地利投入了20万兵力,之后它恢复了对意大利统治,这是它丧失了15年之久的权利。在这场干涉性战争中,奥地利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奥地利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干涉距离本国很近,它可以调集大批兵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战争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参战的,可以选择最佳时机全力以赴地作战。这两种优势有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
一些很弱小的国家,只要善于把握局势、捕捉战机,也能在战争中获胜。1552年,选帝侯莫里斯·萨克森反对卡洛斯一世,虽然后者是西班牙、西西里、那不勒斯等国国王,曾经打败过弗朗索瓦一世[1],甚至一度控制法国,但这次战争,卡洛斯一世被打败了。1706年,萨瓦公爵和维克托·阿梅杰对路易十四宣战,从而彻底改变了意大利战争的进程,迫使法军退至都灵城,萨瓦公爵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有多少政治家能与这两位伟大的人物并肩呢?
我想我已经把及时进行干涉性战争的意义与优点讲得够深刻了。
侵略性战争
我必须向读者指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入侵邻国的领土和入侵遥远国家领土的战争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需要越过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持什么态度,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遗憾的是,出于征服欲望而进行的入侵战争,并非总是不利的。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战绩的一半都可证明我的这个观点。但是,这种利益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种限度就将面对覆灭的危险。
冈比西斯二世[2]入侵努比亚,大流士[3]入侵斯基泰,克拉苏[4][5]入侵安息,拿破仑远征俄国,都是惨痛的教训。当然,对拿破仑而言,征服欲并非是他发动战争的唯一原因,他爱好战争和冒险,也可以说他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教会军队统帅和国家元首,该怎么做,该避免什么,他的胜利告诉人们,要灵活、积极、勇敢地作战,而他的失败则告诫人们,作战应该谨慎。
还有一种毫无理由的侵略战争,是对人类的犯罪,如成吉思汗发动的战争。战争只有在为了巨大利益或者具有充分理由时,才能获得人们的谅解。
1808年和1823年法国入侵西班牙,两次作战的结果截然不同。第一次作战完全是一次侵略,威胁西班牙民族的生存,罪魁祸首也自食恶果。第二次入侵,法国的入侵赢得了所占地区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因而获得了胜利。
我提到这两次战争,只是为了说明,入侵并不仅是成吉思汗所为。在我提到的这些入侵中,第一次导致拿破仑下台,第二次则恢复了法国和西班牙之间中断的邦交关系。
我总是希望入侵越少越好,但是,我也要承认,入侵邻国要比等待敌人进攻有利多了。我还要承认,制伏征服者需要善于选择时机,为征服者设定一些限制,因此,如果不是过分的征服欲望,而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合理考虑而决定发动入侵战争,那么在确定战争的规模时,就应该考虑战争的目的和可能遇到的来自敌国和其盟国的一切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