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美国(第9/14页)
(来电指示说)因此,请阁下立即会晤希特勒总理与里宾特洛甫外长,将事态发展的概况秘密地通知他们。告诉他们:英美两国最近都采取了挑衅态度。告诉他们:英美正计划向东亚各地调集军事力量,我方必然也将调兵进行对抗。极端秘密地告诉他们:日本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之间存在着由某种武装冲突而突然爆发战争的极大危险,还要告诉他们: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可能比任何人想象的还要快。
日本的航空母舰舰队现在正在驶往珍珠港的途中。东京迫不及待地希望德国签字。在大岛接到新指示的同一天,即十一月三十日,日本外务相与德国大使在东京举行会谈。他对德国大使着重说明,由于日本拒绝对美国要它退出三国条约的要求让步,华盛顿谈判已告破裂。日本希望德国正确估计它为共同事业作出的这一牺牲。
「现在已到了作出严重决定的最后关头,」东乡对奥特将军说,「美国正在认真地准备战争——日本并不怕谈判破裂,它希望一旦发生那种情况,德国和意大利能按照三国条约站在它这一边。」
(奥特在向柏林拍发的电报中说)我回答他,德国未来的立场是无庸置疑的。日本外务相于是说道,他从我的话中了解到,德国在这种情况下将会认为自己与日本的关系是共命运的关系。我回答说,照我的看法,德国当然愿意两国在这种形势下有共同的协议。
三 珍珠港事件前夕
大岛将军是德奥古典音乐的热烈爱好者。尽管局势如此严重紧张,他还乘飞机到奥地利去参加莫扎特音乐节。但是这位奥地利伟大作曲家的美妙音乐,他并没能欣赏多久。十二月一日,他接到紧急通知,赶忙回到柏林。一到大使馆,便看到新发来的指示,要他加紧行动起来使德国在协定上签字。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
而现在,里宾特洛甫被逼到墙角里,却迟疑起来。这位纳粹外交部长显然开始充分意识到,他对日本的轻率许诺所引起的后果了,因此态度变得十分冷淡,谈话也是闪烁其词。十二月一日深夜,他对大岛说,他必须请示元首后才能作出任何明确的诺言。十二月三日,星期三,日本大使再到威廉街催问,但是里宾特洛甫仍然借词推脱。尽管大岛告诉他情况万分紧急,外交部长的回答仍然是,他本人是赞成签订书面协议的,但必需等本星期晚些时候元首从大本营回来以后才成,正如齐亚诺在日记中颇为得意地写到的,希特勒实际上已飞往俄国南方前线去见冯·克莱施特将军,因为「他的部队由于遭到一次意外的攻势,正在继续后撤中」。
这时日本方面也求助于墨索里尼,他并未到前线去,十二月三日,日本驻罗马大使拜访墨索里尼,正式要求意大利根据三国条约的规定,在日本与美国的冲突开始时,立即对美国宣战。大使还希望签订一个规定不单独媾和的条约。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那个日本译员「像片树叶似地发抖」,墨索里尼则声称,他是「乐于」同意的,不过要等与柏林方面磋商以后。第二天,齐亚诺发现德国首都方面的态度极为审慎。
也许他们会同意的(他在十二月四日的日记中开头写道),因为除此而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德国人越来越不喜欢惹得美国出兵的主张。与此相反,墨索里尼倒是乐意的。不论里宾特洛甫有怎样的意见——说来奇怪,希特勒仍有几分重视他的意见——只有这样纳粹统帅自己,才能决定德国要不要向日本作出正式保证的问题。
十二月四日夜间,外交部长显然已得到元首同意签订条约的命令,在深夜三点的时候,他给大岛将军送去一份条约草案。条约载明德国将与日本一同对美国作战,井同意不单独媾和。里宾特洛甫在毅然孤注一掷,跟着元首改变了两年来一直顽固坚持的政策之后,不由得希望他的盟国意大利也能迅速仿效行事。
昨晚被里宾特洛甫闹得通宵不安(齐亚诺在十二月五日日记中开头写道)。他两天以来迟迟未给日本答复,现在却一分钟也不能等待了。夜间三点钟,他派马肯森(大使)来访,送来一份关于日本参战和同意不单独媾和的三国条约的草案。他们要我叫醒领袖,但我没有照办。领袖很高兴。日本人方面现在己得到一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已赞同的条约草案,但是两人都还没有签字,这使他们还是放心不下。日本人怀疑元首之所以拖延,是因为要求得到交换条件:若要德国参加日本对美国的战争,日本就必须参加德国对俄国的战争。日本外相在十一月三十日发给大岛的电报指示中,就一旦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提出这个棘手的问题时该如何应付,发出了几点指示。如果(他们)问起我们对苏联的态度,告诉他们:我国政府已在七月间发表的声明中澄清了我国对俄国的态度。告诉他们:我国现时的南进行动,并不意味着放松对苏联的压力;如果俄国与英美进一步携手合作,对我国采取敌对行动,我们准备倾全力对付。但在目前,集中力量用于南方对我有利,我们暂时不对北方采取任何直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