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美国(第14/14页)

讲到这里,国会议员们一跃而起,大声欢呼,元首的话淹没在一片疯狂的喧闹声中。

没有多久,下午两点半,里宾特洛甫以极其冷淡的态度接见了美国驻柏林代办利兰·毛里斯。他让毛里斯站着,听他宣读德国的宣战声明,随后给他一份抄件,就打发他走了。

(声明说)尽管从这次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方面在与美国的来往中一直严格遵守国际法的规定,美国政府对德国终于采取了明显的战争行为。这就在实际上造成了战争状态。为此,德国政府决定与美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并且宣布,在罗斯福总统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德国也同样认为自即日起已与美国处在战争状态。

这天上演的这出戏的最后一幕是签订德、意、日三国协议,协议宣布三国「在对美英联合作战取得胜利以前,绝不放下武器」、也不单独媾和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仅仅六个月以前,阿道夫·希特勒在一场在他看来胜利已经在握的战争中,面对的只是一个在围困之中的英国。可是现在,他出于有意的选择,使自己处于与世界上三个最大工业强国相对抗的斗争中。在这一场斗争中,归根到底,军事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力量。这三个敌国的人力合在一起,也大大超过了三个轴心国家。在一九四一年岁末十二月这多事的一天,希特勒和他的陆海军将领们看来都没有头脑清醒地好好权衡一下这些事实。聪明的德国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在十二月十一日的日记中,竟没有把德国已对美国宣战的事情记载下来。他只提到那天晚上他听了一个海军上校所作的关于「日美海战的背景」的讲演。日记其余部分写的全是从俄国前线许多情况紧急的地方陆续传来的坏消息。这些消息,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已无暇设想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他的力量日衰的部队可能还得和来自新世界的生力军交手的问题。

雷德尔海军元帅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动确实是欢迎的。第二天,十二月十二日,他和元首谈话,宽慰后者说,「由于日本的有效干预,大西洋的局势将会有所缓和」。他谈到兴高采烈时说道:

已经得到情报:有些(美国)军舰正从大西洋调往太平洋。太平洋方面肯定需要更多的轻型军舰,特别是驱逐舰。运输船只会有大量需要,因此可以预料美国会从大西洋撤出商船。英国的航运任务将趋紧张。

希特勒在这样不顾前后作出孤注一掷的决定以后,现在却突然满腹狐疑起来,他有几个问题要向海军元帅提出。元帅「是否认为敌人在最近将来会采取步骤,占领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甚至进攻达喀尔,以挽回在太平洋遭到挫折而丧失的威信」?雷德尔认为不会。

(他回答道)在未来几个月中,美国将把它的全部力量集中到太平洋。英国由于巨型军舰已遭到惨重损失,也不愿再作任何冒险。他们看来也没有运输能力执行这种占领任务或提供补给。希特勒要问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美国和英国有无可能暂时放弃东亚,以便首先击败德国和意大利?」海军元帅也请他不必担心。(他回答道)敌人不可能放弃东亚,即使是暂时放弃也不可能;英国如果这样做,将严重危及印度,同时,只要日本舰队占上风,美国也不可能从太平洋撤出舰队。雷德尔为了鼓舞元首情绪起见,又报告说:六艘「巨大的」潜水艇将「尽速」开往美国东海岸。

德国侵俄的战局既已弄到那种地步,隆美尔的部队又在北非后撤,德国最高统帅和他的军事首脑的注意力很快便从新的敌人方面移开。他们肯定地认为,这个新的敌人在遥远的太平洋上已忙得无暇西顾了。直到过了一年之后,他们才回过来再去考虑这个新敌人的问题。而这一年,将是战争期间最关紧要的一年,是出现伟大的转折点的一年,它不仅将无可更改地决定这场冲突的结局(在整个一九四一年中,德国人都认为战事差不多已经结束,德国差不多已经胜利了),而且要决定第三帝国的命运。第三帝国由于初期获得了惊人胜利,地位扶摇直上,迅速地升到今人头晕目眩的高度,希特勒当真相信,而且宣称,他的这个帝国将会昌盛千秋。

随着一九四二年新年的临近,哈尔德日记中的记载也越来越有不祥的兆头了。

「又一个黑暗的日子!」他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用这句话开始他的日记,这一年除夕那天的日记也以此开头。这位德国参谋总长对就要发生的可怕的事情有了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