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巴巴洛沙:轮到了俄国(第8/27页)

英国人倒露面了。我曾感到奇怪,英国轰炸机最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出现在这个首都上空,为什么没有在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到柏林的第一个晚上出现来提醒他,不管德国人对他说些什么,英国仍然在进行战争,并且正在反击。我承认,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曾经满怀希望地等待飞机到来,但是它们没有来。曾经担心会发生最坏情况的威廉街官员显然感到松了一口气。但是这口气没有松很久。

十一月十三日晚上,英国人很早就来了。在一年的这个时候,柏林在下午四点左右天就黑了。九点过后不久,空袭警报就开始响起来了,然后就可以听到隆隆的高射炮声,在炮声之间,可以听到轰炸机在上空嗡嗡作响。据参加苏联大使馆宴会的施密特博士说,在莫洛托夫刚刚提议为友谊干杯而里宾特洛甫刚刚站起来要作答时,空袭警报就响了,客人们纷纷奔向防空洞。我记得沿菩提树下大街和在威廉街转角的四散奔逃情况,当时德国人和俄国人纷纷奔向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有些官员,施密特博士是其中之一,跑进阿德隆饭店(我们当中一些人当时正在饭店门前观看),没有能够参加这两位外长现在在外交部很深的地下室举行的临时会议。由于施密特博士不在,因此这次会议不得不由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参赞古斯塔夫·希尔格来作记录,他在会议期间是译员之一。

当英国轰炸机在夜空飞行,高射炮不起作用地向它们开火时,狡猾的纳粹外长最后一次设法要使俄国人上他的圈套。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协议草案,这个草案实质上是把三国条约变为四国条约,以俄国作为第四个成员国。当里宾恃洛甫宣读这个草案的时候,莫洛托夫耐心地听着。

协定的核心是第二条。在这一条中,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苏联保证「尊重彼此的自然势力范围」。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都要「和睦地」解决。两个法西斯国家和日本同意「承认苏联目前拥有的领土范围并将尊重它」。所有这四国在第三条中同意不参加或支持「针对四国之一的」任何联合。里宾特洛甫建议,协议本身应予发表,但是当然不发表它的秘密议定书,他接着就读了这些秘密议定书。最重要的一个秘密议定书阐明了每一国的「领土要求」。俄国的要求要「集中于苏联国上以南,在印度洋的方向」。莫洛托夫没有上钩。这个拟议中的条约显然是企图使俄国不再像它历来那样向西进逼,沿着波罗的海而进入巴尔干,通过海峡而入地中海,因为在那里,它必然会和德国和意大利的贪婪的野心发生冲突。苏联至少在目前对遥远的印度洋不感兴趣。莫洛托夫回答说,它目前感到兴趣的是欧洲和土耳其海峡。他又说,「因此,纸面的协议对苏联来说是不够的;它必须坚持使它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

(他阐述说)苏联感兴趣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土耳其,而且还关系到保加利亚——但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命运也是苏联所关心的,在任何情况下对它都不可能是不重要的。苏联政府还想要了解轴心国对南斯拉夫和希腊有什么打算,同样,还想了解德国对波兰有什么打算——苏联政府也对瑞典中立的问题发生兴趣——此外,还存在着从波罗的海向外的通道的问题——这位毫不疲倦、面无表情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把什么都说出来了,一个问题也不漏。里宾特洛甫被一大堆问题弄得没有招架之功——因为莫洛托夫这时说,如果里宾特洛甫答复这些问题,他将「甚为感激」——抗议说他被「逼问得太紧了」。

(他无力地回答说)他只能够再一次重申,决定性的问题是:苏联是否准备和是否能够在消灭英帝国这一伟大事业中同我们合作。

莫洛托夫马上作了一个尖锐的反驳。希格尔在记录中据实记了下来。

莫洛托夫在回答中说,德国人认为对英国的战争实际上已经打赢了,因此,如果(像希特勒所认为的那样)德国是在对英国进行一场生死斗争,他只能解释这句话是说德国在「为生」而战,英国是「为死」而战。

里宾特洛甫是一个极为愚钝的人,这句讽刺话也许还能为他所了解,但是莫洛托夫并不存侥幸之心。德国人一再声言英国已经完蛋了,对此,这位外交人民委员最后回答说:「如果情况是这样,为什么我们躲在这个防空洞里?落下的这些炸弹又是谁扔的?」

由于这次与莫斯科的谈判能手打交道的吃力费劲的经验,也由于两周以后出现的说明斯大林的胃口越来越大的迹象,希特勒得出了他的最后结论。这里必须指出,苏联独裁者后来尽管矢口否认,当时却接受了希特勒要他参加法西斯阵营的建议,虽然代价比柏林提出的要高。十一月二十六日,在莫洛托夫从德国回来不到两星期,他通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说,俄国愿意参加四国条约,但是须根据以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