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巴巴洛沙:轮到了俄国(第7/27页)

施密特后来追述:「问题接二连三向希特勒提出来了。在有我参加的会谈中,我没有看到过任何外国客人曾经以这种方式向他谈话。」莫洛托夫想要知道,德国想在芬兰打什么主意?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的意义是什么,苏联将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三国条约的「意义」是什么?他继续说:「此外,关于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的利益,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有关的方面,有些问题需要澄清。」他说,他希望听到一些答复和「解释」。

希特勒惊讶得竟至答不上后来,这也许是他平生第一次。「鉴于可能有空袭警报」,他提议他们休会,他答应在第二天进行详细的讨论。摊牌推迟了,但是没有避免,第二天上午,当希特勒和莫洛托夫继续会谈时,这位俄国外交人民委员是冷酷无情的。首先谈芬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两人很快就发生了激烈的和辛辣的争执。莫洛托夫要求德国把军队撤出芬兰。希特勒否认「德军占领了芬兰」。德军只是通过芬兰开往挪威。但是他想要知道「俄国是否打算对芬兰进行战争」。据德国的记录说,莫洛托夫「有点闪烁其伺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希特勒不满意。

希特勒坚持说,「在波罗的海决不能发生战争。这会使德俄关系极度紧张起来」。这是一种威胁,一分钟以后,他又补充说,这种紧张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希特勒想要知道,苏联还想在芬兰得到什么。他的客人回答说,它想要「像在比萨拉比亚那样规模的解决办法」——这意味着公开的吞并。希特勒对这一点的反应一定使得甚至这位不会感到不安的俄国人也感到不安了,他连忙要求元首「对这一点表示意见」。

这位独裁者也有点闪烁其词,他回答说,他只能重申:「决不能同芬兰作战,因为这样一种冲突可能有深远的影响。」

莫洛托夫反驳说:「这样一种立场为讨论带来了一个新的因素。」争执变得如此激烈,以致这时一定感到十分恐慌的里宾特洛甫插话说(据德国的记录):「实际上根本没有理由使芬兰问题成为一个争端。或许这只是一个误解。」

希特勒利用了这个及时的插话,马上改变了话题。难道英帝国即将垮台后出现的坐地分赃打动不了俄国?

他说:「让我们来谈谈更重要的问题吧。」

(他说)在征服英国以后,英帝国散布子全世界的四○○○万平方公里属地就像破产了的巨大产业一样将被瓜分。在这个破产了的产业中,俄国可以得到通往不冻的真正是开放的海洋的出口。到现在为止,居于少数的四五○○万英国人统治了英帝国的六亿居民。他即将粉碎这个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将要出现世界范围的前景——可能对这个破产了的产业发生兴趣的各国必须停止它们之间的一切争论,而专心关注瓜分英帝国的问题。这一点适用于德国、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看来这位冷冰冰的、不动声色的俄国客人并没有为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范围的前景」所动,他也不像德国人那样相信英帝国不久就可以拿到手——他后来反复地陈述了这一点。他说,他想要讨论「与欧洲更接近的」问题。例如,土耳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他说,「苏联政府认为,德国对罗马尼亚的保证是针对苏俄的利益的——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坦率地表示自己的意见的话」。其实他坦率地表示他的意见已有一整天了,这一点使他的主人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现在步步进逼。他要求德国「取消」这个保证。希特勒拒绝了。

莫洛托夫说,那么好吧,鉴于莫斯科在海峡的利益,「如果俄国根据德国和意大利向罗马尼亚作出保证那样的条件向保加利亚——作出保证」,德国会说什么呢?

可想而知,希特勒听了这话是大皱眉头的。他问莫洛托夫,保加利亚是否已经像罗马尼亚那样要求这样一个保证?德国的备忘录引述他的话说,「他(元首)并不知道保加利亚提出了任何要求」。无论如何,他必须首先同墨索里尼商量,然后才能对俄国人的问题给予一个比较肯定的答复。他又威胁地补充说,如果德国「不得不找岔同俄国发生摩擦,它无须用海峡问题来找岔」。但是,通常很健谈的元首没有胃口再同这个无法忍受的俄国人谈下去了。

德国的记录说,「会谈到这个时候,元首提请注意时间已经很晚了,他说,鉴于英国可能进行空袭,最好现在中止会谈,因为主要问题大概已经充分地讨论了」。

那天晚上,莫洛托夫在菩提树下大街俄国大使馆为他的主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由于下午所受的罪,希特勒显然精疲力竭,并且仍然感到恼火,他根本没有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