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第9/19页)

(希特勒继续说)敌人(在法国北部)被击溃时,意大利积极参战的时刻就来到了,不过参战不是在阿尔卑斯山前线最困难的地方,而是在别处——

战争将在法国决定胜负,只要把法国收拾掉,意大利就将称霸地中海,英国就不能不求和了。这里必须说明,墨索里尼看到,自己可以在德国人进行了最艰苦的战斗以后坐享其成地得到这么多的收获,对于这样一个大好机会,他当然是不肯放过的。

领袖回答说,一旦德国胜利地向前推进,他将立即参战——当盟国遭到德国进攻,已经无法支持,只要再打一拳就可以使他们投降时——他决不拖延。

但是,在另一方面,领袖说,如果德国的进展迟缓,他就要等一等再说了。

这种露骨的、怯懦的讨价还价,似乎并没有使希特勒过分恼火。如果墨索里尼真的如齐亚诺所说的那样,被「希特勒的性格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吸引住了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说,基于同样的神秘理由,这种吸引力是双方面的。希特勒对于某些最亲近的同僚曾经背信弃义,其中有些人像罗姆和施特拉塞都已遭他杀害;但他对于他的滑稽可笑的意大利伙伴却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异乎寻常的忠诚,甚至当这个趾高气扬、外强中干的罗马西泽遭遇到困难和灾难的时候,这种忠诚也并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了。本书有不少令人感到兴趣的不可解的谜,这就是其中之一。

总之,意大利的参战,不管其价值如何,现在终于庄严地承诺下来了。除了希特勒之外,没有什么德国人,认为这会有多大价值,纳粹将领有这种看法的则更少。现在,希特勒又可以打主意进行新的、迫切的征服了。他对于其中最迫切的一个——在北方——没有对他的盟友透露过半点风声。



三 密谋分子的又一次失败

反纳粹的密谋分子又一次试图说服将军们废黜他们的领袖——这一次是在他要在北方发动新的侵略之前。他们已经听到了这个风声。这些文职人员密谋分子,仍然希望英国政府保证与反纳粹的政府媾和。由于他们是那样一些人,他们仍然坚持,新的德国政府无论如何应当被允许保有大部分希特勒夺得的领土:奥地利、苏台德区和一九一四年的德波边界,虽然最后这一块领土在过去只是由于消灭波兰国家以后才取得的。

带着这样的建议,哈塞尔,一个有相当个人勇气的人,于一九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到瑞士的阿罗莎同英国的一位联络人商谈。他在日记里称这个人为「X先生」,其实名字叫J.朗斯台尔·布赖恩斯。二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他们在极端机密的情况下商谈了四次。在罗马外交界曾经出过一些风头的布赖恩斯,是在本书中出现的那些有些外行的毛遂自荐的和平谈判者之一。他和唐宁街有关系,哈塞尔和他一见面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斯蒂芬斯少校和贝斯特上尉打算在荷兰与德国密谋分子建立接触的计划失败以后,英国对于这整个事情,多少有点怀疑。当布赖恩斯催促哈塞尔明确答复他代表谁进行谈判的时候,这位德国使节变得狡猾起来了。

「我无权把支持我的人说出来,」哈塞尔回答说,「我只能对你保证,从哈利法克斯那里得到的声明,会送到适当的人那里。」

哈塞尔接着就把德国「反对派」的意见作了概括的说明:他们认为,「在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前」,必须推翻希特勒,而这必须是「纯粹由德国人来办的事情」;关于柏林的反纳粹政府将受到如何的对待,必须有「英国权威方面」的声明;改变政治制度的主要障碍是一九一八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德国人担心事情会像当年牺牲了德皇以后那样发展下去。哈塞尔和他的朋友要求得到保证:如果他们除掉了希特勒,德国将得到比除掉威廉二世以后较为宽大的待遇。

于是他就把一份他自己用英文写好的备忘录交给了布赖恩斯。这是一份内容含糊的文件,虽然它对于以「基督教伦理、正义和法律、社会福利、思想和信教自由为基础的未来的社会」充满了高贵的感情。哈塞尔写道,「这场疯狂的战争」继续下去的最大危险是「欧洲的布尔什维化」。——他认为这比纳粹主义的继续存在还要坏。他的和平的主要条件是让薪的德国保持他列举出来的、希特勒征服了的几乎所有地方。德国据有奥地利和苏台德区,这是在任何和平条件中都不能讨论的地区;德国还必须恢复一九一四年德波边界,这实际上当然是指一九一四年的德俄边境,虽然话没有这样说,因为波兰在一九一四年是并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