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第12/27页)
这在轴心国家政策方面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毫无疑问,要是张伯伦知道了的话,他一定会吃惊的。也许这也会使利瓦伊诺夫吃惊。
就在戈林和墨索里尼会谈的当天(四月十六日),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在莫斯科接见了英国大使,并且正式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这个条约要求缔约国签订一项军事协议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还要求由签字国(如果认为合适的话,还可以加上波兰),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这是利瓦伊诺夫最后一次努力争取三国结盟对付第三帝国,这位俄国外交部长是把自己的政治生涯押在以集体行动制止希特勒的政策上的,他这次一定认为自己终将能够把西方民主国家同俄国团结起来以实现这一政策的目的。正如在五月四日发表演说、抨击伦敦迟迟不接受苏联建议的丘吉尔所说,「如果没有俄国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决不可能的」。东欧任何其他国家(肯定包括波兰在内)都没有在那个地区维持一条战线的力量。然而俄国的建议却竟然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惊愕。
但是,甚至在这一建议被拒绝以前,斯大林就采取了第一步认真的行动,同另一方面打起交道来了。
在利瓦伊诺夫向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提出内容广泛的建议的第二天,即四月十七日,苏联驻柏林大使就前往德国外交部拜访了威兹萨克。据这位国务秘书在事后的纪要中说,这是梅利卡洛夫将近一年以前上任以来第一次来访。在开头就德俄经济关系谈了一些意见以后,大使就转到政治方面来,并且直截了当地问我(威兹萨克写道)对德俄关系抱什么看法——大使的话大致如下:俄国的政策是始终一贯的。主义上的分歧对俄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关系并六百九十四没有发生多大不利的影响,也不应当妨碍它同德国的关系。俄国并没有利用德国和西方民主国家之间的摩擦来反对我们,它也不想这样做。就俄国而论,它没有理由不该同我们在正常基础上相处,而从正常的关系之中就可以产生越来越改善的关系。梅利卡洛夫先生是以这番话(这是他这次谈话的最终目标)来结束这次会谈的。他打算在一两天内回莫斯科去。
在这位苏联大使要到那里去述职的俄国首都,正在酝酿着一件非常的事情。
事情在五月三日透露了出来。这一天,在苏联报纸里页,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叫做「简讯」的一栏里面,夹着一条短短的消息:「利瓦伊诺夫已因为他自己的请求而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他的职位由人民委员会主席维亚契斯拉夫·莫洛托夫继任。
第二天,德国代办就这次人事更动向柏林作了如下的报告:
这次突然更动在此间引起了最大的惊奇,因为利瓦伊诺夫正在同英国代表团谈判,而且在五一节的捡阅中就站在斯大林的近旁——
因为李雏诺夫刚在五月二日接见了英国大使,而且就在昨天的报纸上还出现在五一节检阅的要员席名单中,他的免职看起来一定是斯大林自己临时决定的——在上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曾要求人们小心,免得苏联被人拖入冲突。莫洛托夫不是犹太人,而且以斯大林「最亲密的朋友和最紧密的合作者」著称。他的任命显然是为了要保证使外交政策能严格按照斯大林制定的路线执行。
利瓦伊诺夫突然免职一事的重要性是谁都看得到的。这意味着苏联外交政策有了剧烈的转变。利瓦伊诺夫是鼓吹集体安全,鼓吹加强国际联盟的力量,鼓吹以同英国和法国结盟对付德国来保障俄国安全的主要人物。张伯伦在缔结这样一种同盟的建议面前迟疑退缩,注定了这位俄国的外交人民委员的命运。照斯大林的判断——而在莫斯科只有他的判断才能算数——利瓦伊诺夫的政策已经失败了。不但如此,这种政策还有使苏联被拖到一场同德国进行的战争中去的危险,而西方民主国家却很可能设法置身局外。斯大林因此感到现在是该试一试新方针的时候了。「如果张伯伦能同希特勒拉关系的话,难道这位俄国独裁者就不能吗?至于利瓦伊诺夫这个犹太人被(德国大使馆在致柏林的电报中着重指出不是犹太人的)莫洛托夫所代替这一事实,可以想象在高级纳粹人士中是会有相当影响的。
为了使德国人不致于看不到这一人事更动的重要性,苏联代办格奥尔基·阿斯塔霍夫在五月五日同德国外交部东欧经济问题专家尤利乌斯·施努尔博士会谈时也提到了这件事情。
阿斯塔霍夫谈到了利瓦伊诺夫免职的事情(施努尔报告说)并且设法——打听这件事情是否会引起我们对苏联的态度的改变。他着重指出莫洛托夫的身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他决不是在外交政策方面的一个专家,然而他却会对未来的苏联外交政策起更大的作用。这位代办也请德国人恢复在二月间破裂了的贸易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