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第11/27页)
新年刚过,苏联驻柏林大使亚历克赛·梅利卡洛夫颇为难得地光临威廉街,通知德国外交部「苏联希望在德苏经济关系方面开始一个新时代」。双方举行了前途似乎大可乐观的谈判有几个星期之久,但是到一九三九年二月就几乎完全停顿了。表面上是因为解决不了应当在莫斯科还是在柏林举行主要的谈判的问题,然而德国外交部经济政策司司长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一日的一份备忘录表明,真正的理由是:虽然德国急需俄国的原料,而且戈林一直在要求把这些原料弄到手,德国却没有商品来同苏联交换。司长认为,「就德国在原料方面所处的地位而言」,「谈判破裂」是「极可惋惜的」。但是,即使第一次加强两国经济关系的尝试暂时失败了的话,当时还不乏其他一些迹象。一九三九年三月十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作了长篇演说,三天之后,用心细密的舒伦堡就为这篇演说给柏林打了一个长长的报告。他认为,「斯大林对英国的讽刺和批评要比对所谓侵略国家、特别是对德国的讽刺和批评尖锐得多,这点很值得注意」。大使着重举出了斯大林说的这几句话:「民主国家的弱点——清楚地表现在它们已经放弃了集体安全的原则而转向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这一事实上。这个政策骨子里是希望使侵略国转而以其他国家为目标。」他还援引苏联独裁者指责西方盟国
在继续推动德国人东进,容许他们得到可能轻易获得的胜利品,而且劝告他们说:「你们只要对布尔什维克开战就行了,以后一切都会顺遂的。这看来很像是鼓励——看起来目的似乎——是要激起苏联对德国的愤怒——挑拨我们去同德国发生没有根据的冲突。」
在结论中,斯大林提出了下列指导原则:
一、继续实行维护和平和巩固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政策。
二、决不让那些惯于使他人为自己火中取栗的战争贩子把我国拖入到冲突中去。
决定俄国大政方针的那个人是在发出明白的警告,声明苏联不打算中别人的圈套,去同纳粹德国打仗而使英法得以脱身。如果伦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的话,至少柏林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
即令如此,斯大林的演说和随之而来的许多外交往来表明,苏联的外交政策虽然十分审慎,仍然是完全公开的。我们上面曾提到,纳粹在三月十五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三天之后,俄国政府就曾建议召开六国会议来讨论防止进一步侵略的办法,可是张伯伦说它还「没有成熟」而把它否定掉了,那是三月十八日的事情。两天以后,莫斯科发表了一项官方公报,否认苏联曾向波兰和罗马尼亚保证「在它们一旦受到侵略时」给予援助。理由是:「不论是波兰还是罗马尼亚都没有要求苏联政府给以援助,也没有告诉(它)它们遭到任何威胁。」德国大使急急忙忙把这个声明拍电报报告柏林。英国政府在三月三十一日对波兰所作的单方面担保,很可能使斯大林相信英国人认为同波兰人结盟要比同俄国人结盟好,而且张伯伦一心一意要把苏联排除在欧洲大国集团之外,就像他在慕尼黑时代所做的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开始看到了有些空子可钻。现在在外交方面对希特勒已有重大影响的戈林在四月十六日到罗马去见了墨索里尼,并且请那位意大利领袖注意斯大林最近在共产党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他自己对苏联独裁者所说「俄国人决不会让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做炮灰」的话印象甚深。他说他「要问一下元首是否有可能谨慎地对俄国放出一些触角——试探有无修好的希望」。他还提醒墨索里尼「在元首最近的一些演说中绝口没有提到过俄国」。据德国方面关于这次会谈的秘密记录记载,意大利领袖热烈地欢迎轴心国家同苏联修好的建议。意大利独裁者也感到莫斯科有一些变化;他认为修好可能「比较容易地实现」。
目标是(墨索里尼说)要诱使俄国大体根据斯大林的演说的方针,对英国的包围政策表示冷淡和不赞成的态度——不但如此,轴心国家在反对富豪政治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同俄国政府的目标是相同的。
见本书原文第四百六十页。
哈利法克斯勋爵曾在三月十九日向苏联驻伦敦大使伊凡·迈斯基解释英国为什么认为俄国所提出的最好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的建议是「不能接受的」。他说英国政府没有一个大臣抽得出时间到布加勒斯特去。这一拒绝十分明显伤了俄国人的感情,使他们因此而在以后伍次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谈判中闹别扭。迈斯基后来告诉保守党议员罗伯特·包思拜说,这次对俄国建议的拒绝对「争取有效的集体安全的政策是又一次毁灭佳的打击」,而且它决定了利瓦伊诺夫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