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间的战争(第7/8页)

1981年6月16日,阿富汗与苏联在喀布尔签订了《关于从佐尔湖西岸到波瓦洛一什维伊科夫斯基峰地段边界走向的条约》,正式将瓦罕地区划给苏联。瓦罕划入苏联后,苏联边境向南推进,直接与巴基斯坦接壤,中国也失去了一个领土接壤的邻国。直到8年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瓦罕走廊才再度重归阿富汗。

“同化政策”最重要的一环,自然是全力加强阿富汗政府军的建设。

阿富汗政府军的雏形是地方部族武装。直到1929年,当时的阿富汗国王纳迪尔才第一次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阿富汗政府军,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部族,军队整体协调性很差。在苏联的援助下,到1972年,阿富汗政府军兵力保持在8万人左右。1973年达乌德发动政变后,对政府军进行了大清洗。此后,大批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渗透到阿富汗政府军的各个部门。苏军入侵阿富汗时,阿富汗政府军大约有10万人,实际上已处于瘫痪状态。在苏军入侵初期,大部分阿富汗政府军基本上未进行抵抗就归顺了卡尔迈勒政府,一部分政府军参加了游击队,成为阿富汗抵抗运动的成员。

1980年底,苏军开始着手重建阿富汗政府军。除了按苏军编制划分军队组织、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外,苏联方面还为阿富汗开办了各种军官学校和政治学院,并选派阿富汗政府军军官到苏联接受全面培训,以提高其指挥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部队的水平。在阿富汗政府军中,苏联的军事顾问渗透到了营连一级;而在执行作战任务时,苏军逐渐由担负正面作战任务转向了担当阿富汗政府军的后盾。在苏联人的布置下,“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的局面渐渐形成。

为了保持实力,充分利用阿富汗政府军,苏军多次对阿富汗政府军进行改组、整顿和调动。苏联将阿富汗政府军划分为相应的几个大军区,分别负责所在区域内有限的反游击战任务。在各军区内,按苏军的编制方法,由卡尔迈勒政府派出一名官员负责政治及行政事务,由苏联派出一名将军担任军区司令,并建立了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管理当地的军、警及行政事务。

不过,征兵始终是阿富汗政府军的大问题。阿富汗人不愿为苏联和卡尔迈勒政府卖命,有许多适合应征年龄的人在游击队的影响下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到反苏游击队的营地受训;而且在政府军内部,逃兵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卡尔迈勒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他们制定了特别奖励制度,对自愿留下超期服役者,每月薪金定为3000阿富汗尼,每年付13个月工资;同意超期暂留部队3个月者,每月薪金定为2000阿富汗尼。在当时的阿富汗,这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同时,还加强了征召新兵的措施,吸收更多年轻人参加阿富汗政府军。但是这些措施始终不尽如人意。为了让阿富汗政府军保持足够的规模,苏联不得不要求卡尔迈勒下达“强制征兵”的命令。

1981年9月7日,阿富汗政府正式下令,强征35岁以下的退伍士兵,再次服现役,同时还增加了军队的薪金;如果有符合条件而拒不入伍者,将遭到逮捕。在此之前,卡尔迈勒政府也曾进行过一次强行征召青年人入伍,以填补军队人员的空缺,其征召范围甚至包括12岁的儿童,结果造成大量青壮年男子逃跑,喀布尔的各个机构陷入瘫痪,甚至政府大楼里的一些办公人员也跑光了。喀布尔街头掀起大规模群众抗议游行,卡尔迈勒只得放弃原命令,宣布各行业的工人免服兵役。这一次强制征兵的效果比上次还差,问题丝毫未能得到解决。

1982年8月,阿富汗政府再次征兵,将服役期由一年延长到三年。此外,还征召一部分后备役军人,并把最低服役年龄由20岁降到19岁。卡尔迈勒政府采取了挨家挨户搜查的方法,反抗者遭到一顿毒打后被扔进卡车中强行拉走,有的反抗者被当场枪杀。留下来的青壮年毕竟是越来越少,屡次征兵都未能符合苏联的要求。无奈之下,卡尔迈勒只好于1982年9月再次下达命令,要求所有10岁至16岁的阿富汗男女少年一律接受使用武器的训练,以充当正规军的后备力量。

为了弥补阿富汗政府军的不足,同时为了减轻苏军的压力,阿富汗民兵武装在各地建立起来。这些由苏联建立的“自卫民团”和“保卫革命民团”总人数大约为2万人。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顾问将他们改组成“反游击部队”。他们用“抗苏游击队”的身份伪装起来,采用游击队的战斗方式和习惯。这些民兵在各城市郊区和公路干线上袭击真正的抗苏游击队,还用敲诈勒索等手段,在阿富汗人中制造混乱。苏联人给他们的任务,是破坏游击队的根据地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