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间的战争(第6/8页)

同时,苏联还通过各种协定垄断了阿富汗的对外贸易。仅1980年,苏联就以低价从阿富汗进口了价值1100万美元的水果和植物油,而这笔钱也完全用来抵债。据苏联对外贸易部称——“苏联是阿富汗的主要贸易伙伴”,“1981年阿富汗的国营经济成分在对苏联的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70%”。

阿富汗向苏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比如天然气、尿素、棉织纤维、毛料、皮革制品、油料种籽、柑橘、葡萄干、核桃、油橄榄和毯制品等,这些商品只能用来换取苏联提供的国家贷款,供阿富汗方面用于建设“苏阿合作项目”。至于那些无偿援助项目,苏联则在履行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苏联不仅拖欠对阿富汗的无偿援助,还倚仗自己对阿富汗进出口的垄断,大规模地从阿富汗进口原材料,然后再向阿富汗出口制成品,比如石油,苏联一面在阿富汗进行大量的开采,一面却又大量地向阿富汗出口石油制品。这种做法,在国际上遭到一致谴责。按照统计,阿富汗的机器和交通设备进口84%依赖于苏联,棉织品生产65%依赖苏联进行,96%的石油产品靠苏联供应。

苏联的确在阿富汗开工兴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比如,苏联建造了铁尔梅兹—喀布尔输油管,在阿姆河上修建了连接铁尔梅兹和阿里雅坦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在加拉巴和海拉顿之间修筑了边境铁路。不过,仔细看一看便能明白,这些工程无一不利于苏联和阿富汗之间的大宗货物运输;而且,这些工程全在苏联的绝对控制下。

同时,苏联在阿富汗境内新建和扩建机场。苏联方面主持了喀布尔机场的扩建工程,机场主跑道的长度将从2800米延长到3500米。欣丹德机场已经可以供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起降。从1981年,苏联在喀布尔以外的法扎巴德、克瓦汗、达尔瓦兹、谢格曼、克拉诺蒙杰安和卡拉潘贾等地建造了6个机场。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军民两用机场,不但用来镇压阿富汗反苏游击队,还可以用来向阿富汗以外的目标靠拢。

1982年2月6日,苏联与阿富汗又签订了一项新友好条约,规定苏联对阿富汗的经济计划全权负责。至此,阿富汗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了苏联手中。按照苏联的计划,在平原上,阿富汗人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在贾拉拉巴德、昆都士、巴格兰、巴尔赫和赫拉特等地十分普遍,与苏联的集体农庄毫无二致。同时,还要大力营建工业中心,发展工矿业。这一切活动都是在阿富汗政府军和苏军严密监督下进行的。

由于苏联对阿富汗经济计划的控制,1982—1983年的发展项目中,37.6%的资金都用于工矿业和运输业,而农业投资仅占10.4%。本来粮食可以自给自足的阿富汗出现了缺粮现象,面粉和大米在阿富汗已被禁止自由买卖,只能由政府实行定量配给制度,大量玉米、大麦、大米、白糖都要从苏联进口。到1982年底,阿富汗的农业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同1978年相比,1982年农业播种面积仅为原来的一半,由330万公顷下降为115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小麦的产量仅为1978年的20%,玉米、水稻、大麦和棉花的产量也分别下降为1978年的23%、26%、26%和12%,而喀布尔市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200%,卡尔迈勒也不得不在10月份发表的一次讲话中承认,阿富汗的物资缺乏正在“日益严重”。

苏联还从阿富汗手中夺走了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中国与阿富汗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不到93公里。

瓦罕走廊重要的战略位置,令苏联人对这里极为重视。1980年下半年,苏军开进瓦罕走廊地区。从此,瓦罕走廊实际上被苏联并吞,居住在那里的吉尔吉斯人统统被驱赶出去。被赶出的吉尔吉斯人共计4000名,他们先是流亡到了巴基斯坦,后又转到土耳其。苏联在瓦罕走廊地区大兴土木,加宽了从苏联穿过卡拉潘贾山口通往瓦罕的公路,重新铺设了路面,沿途安装了先进的通信联络系统,并在高原上建造直升机停机坪,在深山中修建军火库。苏联还通过布设地雷和设置边防巡逻队的方法,封锁了阿富汗通往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各个山口,实现了对瓦罕的实际控制。从此,这里成为苏联遏制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