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方和西方(第7/11页)

德国在海军方面的开支在1875年不到1000万美元,发展到现在是1亿美元,而且这种上涨趋势在未来的10年内还会持续。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将这么大的一笔钱用在其他地方会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不是因为德国政府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不管德国的议会有多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体现了全国公民的意愿。还有,德国的海军和海上运输业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激发全国人民的团结性,因为它的船队是在自己的海域以外航行,代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全体国民的利益。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在德国海军联盟的100多万成员中,有四分之一是来自内陆的萨克森王国。和国家在工业方面的成果相比较,一支强大的舰队更加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

上面这句话用在德国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因为在德国,海军是一个刚兴起的组织,而它的产生,也就是从理想变为现实,就发生在不久前。在国家的统一上,德国和1789年至1812年间的美国非常类似。在一个民族使命感高昂的年代里,统一是所有人共同期盼的目标,处于战火中的北美殖民地更加意识到了这点。现在,德国的统一已经被写进了德国宪法,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这部宪法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检验,已经被广大的德国人认可,在将来也不会发生特殊的情形。不过,德国在各个地方或者集团利益不一致的前提下,还有多多少少的“独立主义”情绪,“独立主义”这个词在美国可以理解为各州之间的权力,它体现了在美国刚刚独立的时候,几个独立的殖民地之间相互争斗、相互猜忌的情形。美国宪法的起草和颁布只是为了各殖民地之间的物质利益,1812年的英美战争使美国人产生了一种理念,就是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对付外来力量的威胁,由此,国家这个概念便在人们心中慢慢滋生了。能够回忆起南北战争的美国人不会不知道“联盟”这个词在当时所体现的情感是多么炽热,那个时候,无论是对奴隶制的不满还是利益的分配不均,都不能动摇国家团结这个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德意志联邦的建立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它实际上是一个关税同盟,比德意志政治同盟的出现要早得多。尽管是这样,德国统一的完成还要得益于超越物质的另一种作用力。德国在之前一直处于分裂地位,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现在的统一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完全取代了这些,这种作用力集中地表现为德国人的自我鼓励精神。这种精神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国家所具有的敏感,但它在德国能够具备这样的影响力,理所当然地被其他国家承认。曾几何时,美国人也在自己身上体会到了这种特点,它源自于一种担心,但这种感觉往往被我们忽视掉了。

所以,德国和美国政策的相同点是都包含着自我进取和鼓励的成分。在很久以前,德国首相比洛曾说:“我们没办法容忍被剥夺与其他国家在权力上的平等一致,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受到抑制。我们现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我们希望在上帝的保佑下我们能够永远繁荣强大。”

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象征,门罗主义在一开始并不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现今德国的对外政策也是这样,这种政策完全倾向于海军方面。一个国家纯粹是为了防御而采取的军事行动,在有些国家看来也会显得气势汹汹。阻止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占领,对任何一个美国人而言都是本能的保护意识,可是到了其他国家眼里,就超出了战略防御范围,而成了一种军事挑衅。门罗主义在早期的实践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问题,好在今天各国已经慢慢习惯了美国的主张。我们还要指出,美国潜在的实力也让其他国家不得不谨慎考虑。

然而,这种潜在实力只有通过恰当的调配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财富是一个国家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不用多说,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像一个人那样滥用金钱,因为考虑不周而将许多资金白白浪费,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是美国的两大对外政策。在欧洲,美国更加强调门罗主义,采取消极的、不干涉的态度。可是,不插手并不代表不关心,美国时刻关注着欧洲国家的利益变幻对世界的影响。而在英国和德国人之间的竞争中,虽然两边的海军力量还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

美国和众多的欧洲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多的外交问题,在当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相互制约的欧洲体系中,我们所关注的只是这种不稳定的关系的变化对我们基本对外政策的影响。眼下,门罗主义遭受的排斥性会比门户开放原则要小得多,未来的发展变化还无法确定,在美洲的每一块领土都是这个国家所拥有的,它们的归属权得到了国际法的认同,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