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方和西方(第10/11页)

仅有的两个濒临太平洋的海军强国——日本和美国,也体现出了均势的局面。这样一来,国际和平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为这个局面显示的不是迷雾,而是现实。美国和日本的海军比东方的任何国家都便于在太平洋地区集结,我们可以这样提问:高明的军事政策能不能让美国的战舰集结在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当前欧洲的局势使得英国和德国的海军被死死束缚在那里,美国的大西洋沿岸也受到门罗主义的保护,那边的情形比太平洋这边还要有利,所以根本没必要在大西洋海岸集结舰队。迫于当前形势的压力,德国和英国都不敢也不会破坏美国的门罗主义政策。

而处在太平洋地区的日本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态度颇有不同。它在地域上邻近中国和朝鲜,交通的便捷使它拥有了某些天然的商业优势,日本还有一个竞争优势是它廉价的劳动力。近在眼前的商品市场会让日本产生这些都为自己所有的错觉,在跟一个组织能力不强的国家交往时,这种心理就会慢慢变为一种企图谋求它的政治领导力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产生的根源是国家的军事实力。于是,好多报道都说,日本依靠军事实力取得的商业优势又有一些进展。不管这些报道是不是真实的,这些都说明当时机允许时,一个国家不断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和保护主义在原则上是相同的,只是保护主义必须在国际或者国家政策认定的合理范围内实施。中国领导者的腐败和软弱导致许多国外政治势力开始蠢蠢欲动,这样一来就会危及门户开放,并引起这样的担忧,就是以军事为后盾的不正当竞争正在慢慢改变各国的在华利益,即使这种状况现在没有发生,也会在不久后的将来发生。而俄国和日本就有这方面的强烈倾向。

经过大约100年的发展,在美国所占有的夏威夷群岛上,主要的劳动人口是日本人,这些人让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日本移民非常羡慕。这些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和美国东部有快速列车联系,就是需要承担战争的风险,还有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换句话说,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形下,美国落基山脉以东地区的人力、物力要经过漫长的运输才能到达西海岸,这跟美国在海上通过巴拿马运河运输的优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没有美国的舰队提供支援,所以美国的西海岸会非常容易受到敌人的袭击;尽管美国舰队随后就会赶来援助,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而言,在大西洋海岸、墨西哥湾海岸和太平洋海岸这三个美国海岸线当中,太平洋海岸是最危险、最暴露的。

这一结论宣告了美国建国以来国家实践的结束。德国和日本的海军都是在距今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新崛起的,对于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已经做过论述。只是我们对日本海军崛起的意义用笔较少,对德国则详加论述,这其中的原因是欧洲世界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几百年来演化的结果。要了解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难事,不过它其中又包含了若干细节问题,想要对这些细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未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精确的估计,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

要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并将其进行分析梳理,恐怕需要一生的时间,除了历史专家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历史专家在欧洲也为数不多,而美国人可能觉得这些人可有可无。不过,虽然国家形势的发展需要专家来研究,就像一支军队需要将军来统领,国家的政策也应该像一支军队的作战计划那样制定得简单明了才能让下级充分领会,并支持这种在情理之中的政策。而美国人也应该了解当今世界中的重大问题,因为他们现在和世界局势已经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只有做到这些,国家的政策才不会仅仅代表政府,也会代表全体民众,才会拥有全民一心的力量。一旦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国家的行为都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对外军事行动上。

1910年7月4日,俄日条约的达成极大地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关系状况。这条协定的历史意义到现在为止都没能彻底地显露出来,一方面,它调节了俄日双方在远东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对于侵犯两国利益的其他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而和这两个国家相对立的不仅仅只有欧洲国家和美国,还包含中国,因为中国的领土才是日俄两国协定的主要内容。

外交行动的一个特点就是迅速,日俄协定的出台是紧随着美国建议的提出;这个建议主张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由日本和俄国控制的铁路,以及在满洲其他地方修建铁路的中立化。虽然日俄两国都表明它们的协定是在美国建议之前就达成的,但这个协定还是表明了它们对美国建议的抗议。事实上,除了外交行动,根本不会出现这种干涉,除非可能出现对门户开放状态的自由运转的阻碍。而这种阻碍也同样会对海洋国家产生影响,虽然和10年前一样,这些国家的海军还掌握着形势的控制权,可欧洲的形势太过不稳定,以至于它们没能力维护门户开放政策,而德国至少不会重走英国的老路,采取任何会让俄国在远东地区脱身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样只会加大俄国在欧洲对德国施加压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