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的内在联系(第6/7页)

如果说,法国大革命所展现出来的威力尚未让人们充分感觉到,且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到;如果说革命将领没有不顾一切地向最后的目标挺进,没有摧毁欧洲的专制王朝;如果说德意志的军队可能阻挡这股洪流,那么,所有这些情况也都是法国人进行斗争的艺术不完善所引起的。

这种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普通的士兵身上,随后表现在将军们身上,最后则表现在政府身上。

不过,这一切在拿破仑时代得到改善。当时,拿破仑统率这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军队南征北战,踏遍欧洲,粉碎一切抵抗。他在所有旧式军队面前丝毫没有产生过犹豫。

不过,拿破仑的利剑惊醒了欧洲各国。在西班牙,战争成了人民的事情;在奥地利,政府首先做的事情是费尽心思搞动员,组织了预备队和后备军,结果奥地利人接近了预定的目标,他们所做的事情远比此前政府所认为可能做到的事情还要多;1812年,俄国也做了动员,它凭借幅员辽阔的条件让准备较迟的战争行动也产生效果,并且获得辉煌的战绩;在德意志普鲁士,政府将战争变成人民的事情,在人口几乎减半且没有金钱与贷款的情况下,使得兵力达到了1806年时的两倍;德意志其余各邦也先后这样做。如此一来,假如我们将参加战争的和损失了的人员都考虑在内,那么德意志和俄国在1813年及1814年两次战局中对法国作战中使用了100万人左右的兵力。

在这种情况下,作战的威力也比以前提高了。尽管这种威力还没法跟法军的水平相提并论。但是,总的来说,战局已经不再是传统式的战局,而是按照新的作战方式进行。8个月后,法国不得不第一次低头,而拿破仑则被捆缚着倒在地上。

自从拿破仑出现以后,战争就发生了变化,它先是在作战的一方,后在另一方,变成了全体人民的事情。于是,战争便非常接近于它真正的性质,接近其绝对完善的形态。

在战争中使用的手段已然没有明显的限制,因为这种限制早已被政府及其臣民的干劲和热情湮没。由于手段的增多,作战所获得的成果的范围可能扩大,再加上群众强烈的感情,作战威力便异乎寻常地提高。如此一来,击垮敌人便成为军事行动的目标。只有敌人被打垮时,人们才认为可以鸣金收兵,并根据政治目的进行谈判。

于是,战争各要素从墨守成规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进而爆发出全部自然的力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国人民纷纷参与了战争这一重大的国家事务,而人民群众参加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法国革命在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法国人的军事行动威胁到各国人民的安全。

上述情况是否会永远存在?未来欧洲的一切战争是否都是全民战争,因此只是因为各国民众的重大利益才会发动战争?或者,政府是否将会逐渐脱离人民?

上述这些问题难以断定,我们在此不敢轻易下结论。不过,我们敢这样说,上述那些限制只在人们对某种可能性还未意识到的时候才出现。一旦这些限制被打破,那么它们便难以恢复,至少在重大的利益关系发生时,双方的敌对情绪要以今天的方式来解决。

我们对历史的考察就到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进行这种考察的目的并非想急急忙忙地为每个时代的战争规定一些作战原则,而是想指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战争,每个时代的战争都有其特有的限制条件和范围。所以,这个世界到处有人拿着哲学原理来研究战争力量,可是每个时代依旧存留着它自己的战争理论。

由此可见,在判断每个时代所发生的事件时,一定要顾及每个时代的特点。只有我们不将主要精力放在琐碎的细节上,而是花时间和精力于大事件,深入了解每个时代的特点和人,才有可能对当时的统帅作出正确的了解与评价。

不过,因为国家和军队的特殊条件所限制的那些作战方法,依旧带有某种比较具有普遍性的东西,甚至是某种完全具有普遍性的东西,这些是理论首先要研究的对象。

战争已获得了绝对的形态,它含有的普遍适用的与必要的东西是最多的。不过,战争一旦突破限制就很难被紧紧地束缚住,未来的战争或许不会都具备这种规模巨大的特性。

所以,如果理论单纯地研究绝对战争,那么它便会将战争性质由外来影响而引发变化的情况排斥在外,或者将这些情况当成错误而大加挞伐。这不是理论的目的。因为理论研究的是现实情况中的战争学说,而非想象中的战争学说。所以,理论在考察、区别与整理各种事物时,一定要衡量引发战争的情况的多样性。所以,理论在明确战争的大致轮廓时,就要将时代及当时情况的要求纳入考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