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4/18页)
巨炮
8月18日,谢拉霍夫所乘坐的运输机在哈尔滨机场上空转了个弯便开始着陆。当飞机低空降落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矮个子的日本兵在朝机场跑来。
随机的空降兵第一梯队共有约一百二十名空降兵。在飞机着陆后,其中的自动枪手立即肃清了飞机场上的日本兵,飞机库、修理厂和靠近机场的砖石建筑物也很快被予以占领。
下午5点03分,谢拉霍夫向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发出了第一份无线电报:“空降兵在哈尔滨机场着陆,并开始执行任务。”半小时后,谢拉霍夫在机场办公室会见了日本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在会面时,他建议秦彦三郎乘坐苏军飞机前往远东第一方面军的战斗司令部,以便商谈关东军投降事宜。秦彦三郎接受了这一建议。
8月19日上午,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军使乘飞机到达长春机场。空降群立即占领了关东军总司令部,同时下令解除长春驻军的武装。
下午,外贝加尔方面军所属的第六坦克军约二百五十名官兵空降于沈阳机场。“满洲国皇帝”溥仪及其日本顾问正准备飞往日本,但还没来得及飞走就当了苏军的俘虏。

溥仪(右)和一名苏军军官。准备出逃前夕,溥仪(右)已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告满洲国正式解体。
这天,秦彦三郎被苏军飞机从哈尔滨送到了谈判地点。苏军参加谈判的将帅主要有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远东空军总司令诺维科夫。梅列茨科夫注意到,秦彦三郎剃着光头、目光阴郁,而且衬衣领口一直敞开着,就好像喘不过气来的样子。谈判过程中,这位旧日的对手总是不由自主地紧锁着双眉,皮肤松弛的脸上显露出疲倦的神情。
在谈判中,华西列夫斯基提出了投降程序的要求,并指定了受降的集合点、行动路线和时间。对这些条件,秦彦三郎都全部予以接受,甚至于苏方代表每说一句话,他和其他日方人员都连连点头,显见得心理上相当消极沮丧。
谈判结束,秦彦三郎等人即乘坐苏军飞机返回长春。
在8月20日12点以后,除通信联络中断的部队外,关东军已全部解除武装。当天,苏军三大方面军的快速支队陆续进入长春、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旅顺、大连以及北朝鲜的平壤。
刚刚进驻长春的许多苏军官兵脸上都有被牛虻刺伤的痕迹,看得出路上吃了很多苦头,但是这些官兵毫不介意,其顽强的表现和冲破自然障碍的能力,令一些日军军官都为之赞叹。
8月21日,防守占守岛的第九十一师团奉命与苏方签署停火协议。8月22日,防守南库页岛的第八十八师团也奉命与苏军签署了相同的协议。
在山田向关东军各部下达停战以及解除武装的命令后,虽然各部为了尽快把命令传达下去,已经是绞尽脑汁,但由于激战和通信联络的中断,一些部队并没有能够顺利接到命令,最典型的就是虎头和东宁要塞的日军。
虎头要塞建于虎林县虎头镇周边的高地丘陵之中。在关东军的所有边境要塞里,虎头要塞的炮火力量是最强的。“关特演”期间,日本军部曾将东京湾的410毫米大口径榴弹炮拆下来,运至虎头,又将从法国购进的240毫米口径加农列车炮调给虎头守军。两大巨炮,前者最远射程是二十公里,后者最远射程可达到五十公里。当时的用途是为了一旦进攻苏联,可用以击毁对面的苏军军事基地,并断绝苏军的运输线。
不过与苏军的炮火力量相比,虎头要塞毕竟还是多有不如。第三十五集团军为了突破要塞,特地建立了一个集团军炮兵群,其中包括破坏炮兵分群、对敌炮战分群,无论是火炮数量还是整体威力,都要远远压过要塞守军。
由于战前进行了详尽的侦察,苏军的炮击非常准确,命中率很高,要塞的地面工事、交通要道、通讯设施、军营、仓库、车站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开战不久,要塞就与其上级机关以及关东军总司令部失去了联系。
虎头要塞内有接近一千九百名日本人,其中的四百多人是士兵家属、满洲铁路公司员工和一些耕种组成员,实际战斗兵员为一千四百四十二人,隶属于由第五军直接指挥的第十五边防卫队。
在遭到苏军的猛击后,边防卫队不仅没有崩溃或者准备投降,而且由于他们的负隅顽抗,虎头之战持续时间之长、战斗之惨烈,都将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
全员玉碎
虎头要塞由猛虎山、虎东山、虎北山、虎西山、虎啸山等六个抵抗枢纽部组成,另外还包括三个独立支撑点。在它的每公里正面,总计共有七个炮兵永备火力点、十二个机枪永备火力点、八个机枪土木质火力点、六个观察所、两个钢帽堡、六个掘开式炮兵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