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距离不是产生美(第11/11页)

在关东军参谋中,辻政信是清楚前线状况的,要不然也不会气急败坏地空降742高地,督促山县“收尸”了。可是辻政信的所思所想,跟小松原并无二致,小松原以师团的名义打马虎眼,他就以关东军司令部的名义玩滑头。

从前线返回长春后,他都等不到第二天,当天晚上就给参谋本部发去了一份电报,以汇报“赫赫战果”。在辻政信绘声绘色的描述下,第一次诺蒙坎战役也因此有了堪称神奇的另类演绎。

“搜索支队有损失不假,在苏军对岸重炮的轰击下,死伤共超过两百,但他们在川叉坚持战斗,一直坚持到了主力赶到,最后包围敌人,全歼敌军七百余名。”

看完电报,你认为山县支队是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

新任参谋次长中岛铁藏中将经常能收到小松原的“捷报”,对前线“连战连捷”早已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辻政信的电报不过是加强这种印象而已。

包围加上全歼,就是说战役已经收官了,中岛随即向关东军司令部发去祝捷电报,好好夸赞了一番。

说一句谎话,通常就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辻政信接着又向日本国内的媒体发去通稿,第一则新闻标题是“残余蒙兵被完全驱逐出国境”,上面还信口吹嘘了“驱逐”乃至“重创”苏军的过程,说什么苏军“仅遗弃尸体就多达三百多具”,又推断苏军“死伤达七百人以上”。

第二则新闻总算提到了倒霉的搜索支队,不过全是煽情语言:“白刃突击战,壮哉,东队长(指东八百藏)之战死。”

读者看了这则新闻,脑子里只有搜索支队神一般英勇的形象,却不知道这支部队早就被对手给抹光了。

辻政信是不负责任,想到哪里吹到哪里,身为师团长的小松原却还面对着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如何交代搜索支队的下落,从“连战连捷”到全军覆灭,这个弯绕得太大也太突然了,很难交代呀。

如果实话实说,自己在军界的前程注定完蛋,已经是中将师团长,再往上跳一跳,不过一步之遥,小松原绝不甘心,而且就算他不顾及自己,总得照顾一下关东军的面子和利益吧,植田谦吉、辻政信这些人怎么办?

又想到了张鼓峰战役,那一战,第十九师团伤亡了一千四百余人,比这次要惨重得多,可是为什么师团长尾高反而能够逢凶化吉,晋升为军司令官呢?

说到底,还不是靠一张嘴,也就是对自己的损失避而不谈,极力渲染第十九师团的战绩而已。其实参谋本部同样需要这些“战绩”来支撑自己的虚荣心,比如参谋次长中岛新官上任,他喜欢你们老号丧?

这是一个厚脸指数足以爆棚的时代,小松原决定将无耻进行到底,继续丧事当喜事办。

搜索支队中相当一部分战死者的尸体都没能带回,小松原就将他们归类为“失踪”,这样一算,伤亡率就从百分之一百变成了百分之六十,对山县支队也如此统计,只要死不见尸的,都写成“生死不明”,从而“成功”地把山县支队伤亡率降为百分之二十。

搜索队还有一个骑兵中队留在海拉尔,小松原一边上报百分之六十的伤亡率,一边命人悄悄地对搜索队进行重组,以便证明搜索支队覆灭一事的子虚乌有。

小松原和辻政信等人是做贼心虚,关东军司令官植田却是真的把第一次诺蒙坎战役判定为“胜负各半”,双方打成了平局,其论据之一便是空战的胜利。他甚至认为,如果不是第二十三师团出动兵力过少,且缺乏重武器,地面战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见司令官如此,辻政信也来了精神,他马上说,诺蒙坎战役开始以来,日苏双方不过是一胜一败。上次搜索支队把外蒙军赶到哈拉哈河西岸,乃是一胜,这次搜索支队吃了败仗,两边正好抵消,所以没什么好难为情的。

日方不服气,苏方不让步,山县支队从742高地撤走后,苏蒙军就占着高地没挪过窝,这说明暂时的分手,绝不等于翻篇儿。有这股气在,大家就还要继续较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