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6/22页)
“那就好,饿死的都是老的,粮食不够,就先紧着给小的吃了。咱这里还算好的,我听说有的村儿都吃孩子了……”
翠儿咽了口唾沫,看着正在修葺的村子和路口那些小贩,有点不相信,这哪像一个饿死人的村?
“好在日本人运来了粮食,每家每户分了,这一片儿算是救了命,也有些大户放了粮,国民政府指不上了。要没这些粮食,不知道要出啥事儿,庄稼人有口饭,比什么都踏实……你们那个先生,那个袁白先生,饿得都给自己准备棺材了。田中太君运来的粮食一开始还不吃,饿晕了被直接灌进去,醒来了就抠嗓子眼儿吐,田中太君差点毙了他……可太君喜欢文化人,看他是个老举人,又是全村的长老,郭石头见了他都恨不得磕头,就容了他。却告诉他,你要不吃,全村人就断粮。老先生立刻就吃了,那一晚听说喝了十碗粥……”金牙兵又说。
“鬼子为啥对咱这么好?”翠儿轻轻道,“俺看到好多地方不是这样。”
“因为咱这里重要,他们要人帮忙吧。”金牙兵也说得轻轻的,“回来了当心点,有啥事儿耳朵竖起来点儿,平常老老实实的就行。”
“俺家还没修吧?他们帮俺修不?”翠儿看着那个筒子说。
“工不够,也都是逃难的混碗饭吃的,你不在肯定没人帮你修,既然回来了,就和保长说一下,不是难事儿。”
“你们会一直在这儿不?那以后可仰仗你了……”翠儿假惺惺道。
“也别这么说,俺家离这里也就百十里地,都是老乡,互相照应呗。那天……就是你走的那天,那个放你走的三井副队长,后来还问起过你回来没有。”
“哦,俺记得他,人挺好的。”翠儿忙记住这名字。
“嗯,他人还是不错的,就是别让他恨上你,你只要不惹他,没事的。”金牙兵抽完了烟,指着一个本子说,“要登记一下,你叫啥,从哪回来的,啥时候。”
“俺不会写字儿。”翠儿摆手道。
“自个儿名字总会吧?不会也没关系,按个手印儿。”
翠儿在两张纸上按了手印儿,金牙兵拧着一个刻着日期的章,在她的签名后都按了日子,撕下一张给了她:“下次出来带着,要不出不去……”翠儿忙揣好了,见他这么认真,又问:“大兄弟你家是哪儿的?刚才听走了。”
“哦,俺家是东马坡村儿的,在西南边儿。”金牙兵说完走出来,和另一个兵挪开了铁丝网。
翠儿的手抖了一下,点了点头,牵着驴进去了。村路挖出一道半尺多深的沟,一直伸到村里,翠儿听见一群男人的吆喝声,见墙上站着一个挥小旗子的,一根根的细圆木斜斜地排在房顶上,几个人搭着梯子扶着看着,最后一根终于对齐了缝,就嘿呦一声榫进主梁的槽里,众人的欢呼声里,鞭炮响起来了。
看到这一幕,翠儿想起娘家正房搭建的时候,花了一个时辰才放好那根滚圆的大梁。板子村是穷地方,如今竟没一间房是这么盖的,都是高低土坯墙搭着一溜一扎宽的木条子,上面铺上鬼子送来的油毡,油毡上铺草垫子,然后再一层毛毡,最后铺上扎在一起的干草、麦秆、玉米秆和破棉布什么的,压上一些扁平的石头。瓦是有钱人家才用的,板子村如今一片儿都看不见。翠儿见好多家都打出了新草屋,用刀哥给的钱盖瓦房的念头便打消了。郭铁头终归是惹人眼热才被告发的,这嫉妒比鬼子的刺刀还要可怕,可不能炫耀。刀哥交代的事也要隐秘着做,带回大包小包已是欠考虑,和金牙兵说的也有些过多,这不是回家,这更像是一次冒险,装一个家破人亡的可怜人更符合这个目的。
乡亲们认出了翠儿,一个个打着招呼。山西女人大老远就招着手:“翠儿,俺就知道你会回来的。”
翠儿一个个招呼了,拉着驴走向自己的家院,她惊喜地发现堂屋竟然搭上了房顶,窗户也补好了,院子里的土也挖运干净,除了几堵院墙还是破的,竟可以住人了。
“袁白先生说你会回来的,就让人帮你弄好了……”谢老栓的女人说。
“翠儿当然会回来,还用得着先生说,俺还说让人把你的院子也收拾了,那帮干活的人都是些认钱不认脸的,修好了屋子就跑别人家去了,俺还说给他们几个小钱留下,可他们才不稀罕,说有的是大洋的活儿。这都什么事儿?什么时候打短工的这么神气,比那些老麦客还要牛气呢。”山西女人喋喋不休。翠儿心知她都在扯淡,自不点破,隔着墙头看了看她家,房子院子都恢复一新,窗棂还没上漆,窗户纸已经贴上了。
“各家各户都分了米,够吃小半个月的,你的那份儿在袁白先生那儿,翠儿,娘家还好不?”山西女人拉着她的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