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康熙阴暗面:盛世之下,干净东西真不多(第6/8页)

就这样,先后有一百多人被莫名其妙地牵连进来。刑部官员经过几个月的严刑追逼,确定这是一桩相互勾结的大逆不道罪案,属于十恶不赦范围内之大罪。于是,拟定了许多人分别凌迟处死、斩首示众、发配为奴的处理意见。

到康熙五十二年,经过一年多的反反复复,终于最后定案:戴名世从宽处理——斩首,已经死去的一位学者开棺戮尸,其他一百多人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为奴的为奴,最轻的三十二位官员,也都受到了降级撤职等处分。由此,为雍正和乾隆两朝愈演愈烈的、文化上无中生有、罗织罪名的黑暗时代,开启了恶劣的先例。

就在戴名世一案弄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时刻,江南乡试——高考作弊案又闹得沸沸扬扬,读书人从大闹学宫开始,一直闹到两名最高地方官员互相弹劾。这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位封疆大吏,他们之间的纠葛,涉及当时最敏感的问题,到了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程度。一时间,全国为之震撼,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康熙皇帝,希望知道皇帝会怎样处理如此棘手的难题。

事情是从一桩考试作弊案开始的。

当年九月九日,江南乡试放榜后,引起一片哗然。原因是,中榜者大多是盐商或官宦子弟。苏州考生近千人,只录取了十三名,除一人之外,其他入选者都十分可疑。随后,有消息说,其中至少有五人是给考官送了钱的。当时,主考官是都察院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是翰林院编修赵晋。考生们写了一副对联,曰:“左丘明有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国家考试场所的大门上,有人将“贡院”两个字增减笔画,改写成了“卖完”二字;扬州考生将左必蕃的祠堂拆毁,以发泄愤怒。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发展到了顶点:上千名考生抬着财神像浩浩荡荡来到教育管理机构,将财神爷像和孔圣人像放到了一起。

康熙皇帝在收到的报告上批下了五个字:“可羞之极矣!”遂派出钦差大臣前去查办,并命令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同查办。

谁知,案子刚刚开始查,就演变成一督一抚两位封疆大吏之间的殊死战。原因是,案子牵涉了两江总督噶礼。

当时,通过复试,查出确实有被录取者作弊,作弊者不但文理不通,就连卷子都是枪手代考的。审讯中,作弊者供认了行贿作弊的过程。结果,发现有三百两行贿的黄金下落不明。继续深究时,一个叫李奇的家伙当堂招供说,那三百两黄金是行贿给了两江总督噶礼,会同办案的主审官一下子成了犯罪嫌疑人。当着钦差大臣的面,噶礼怒不可遏,下令将李奇乱棍打死。就在衙役们抄起大棍时,江苏巡抚张伯行坚决制止,会审公堂一时几乎变成全武行。随后,在那李奇家里搜查出银两。李奇大叫“陷害”,坚决予以否认。至此,案子变得扑朔迷离,复杂万分,显然已经无法继续往下查了。

几天后,噶礼和张伯行的奏疏分别到了康熙皇帝手中。张伯行弹劾噶礼,在此一案中收受贿赂五十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几千万元人民币。张伯行说那噶礼“卖官、卖法兼卖举人”,可谓罪恶累累。噶礼则弹劾张伯行“猜忌糊涂”,眼下正在查办的戴名世《南山集》在苏州就印了三千册,张伯行并不查办等等。弄得康熙皇帝也不识就里,只好下令将二人一起停职,以便钦差大臣放手查案。

结果,没有几天,从江南织造曹寅那儿,送来了秘密报告,说是被牵连进案子里的两个县官,一个翻供,一个上吊自杀,江南人民纷纷传说是杀人灭口。那两位钦差可能是害怕案子拖久了不知还会闹出什么事情来,于是便草草结案,建议皇帝将涉案人员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对于噶礼和张伯行则是这样判定:二人互参,查无实据,是属虚妄。张伯行无端弹劾总督,导致二人互参,所以,噶礼降一级使用,张伯行革职流放。

这个报告还没送到皇帝手上,江南地区已然是群情激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两个钦差大臣根本就是一对浑账,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曹寅在给皇帝的秘密报告里告诉康熙:此次,钦差大臣在江南地区的名声受到极大损害,人人都认为这个判决是糊涂徇私的结果。眼下,已经有大批士子、百姓聚集在江苏巡抚衙门,为张伯行申冤请愿。

康熙皇帝随即发布指示,斥责钦差大臣草率,认为必须将一督一抚的互相弹劾一案彻底查清。朝中重臣们开会商量后,建议皇帝仍然让二人继续审查。皇帝认为不可,此二人已经不堪信任,另派两名重臣前去审理。

这两位重臣在盛夏时节,来到江南,于挥汗如雨的酷暑之中,走马灯一般审理案情,煞有介事。大家一看,觉得挺像那么回事儿,应该是有一个公正了。谁知,判决一出来,竟然比前一个判决惹出的众怒还要大。原因是,这次判决中,对考场舞弊一案的涉案者一律从严从重处理,然后判处噶礼与此案无关,张伯行诬陷帝国重臣,应该撤职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