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岳飞以后的最大冤案:袁崇焕之死(第3/8页)
于是,口气极大、实力和能力都不见得大的林丹汗,以帮助大明帝国消灭后金汗国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进驻到了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一区域。经过这么一番玩弄,大明朝不但没有能够借助他的力量收复一寸辽东失地,每年白白送给他成堆成垛的白银,还实打实地丢掉了今日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命门之地拱手交给了一个并不那么靠得住的同盟者。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这位林丹汗确实和皇太极交上了手。谁知这位口气大得几乎没边没沿的大汗,练了三招两式之后,居然带着老婆孩子撒开马蹄头也不回地就往西跑,一直跑到青海大草滩,其治下在今日甘肃省天祝县境内。于是,这片距离皇太极不足千里的中华帝国命门之地,就此落到了一些蒙古部族手中;而这些蒙古部族陆续归顺了皇太极,这一大片在军事地理上极具价值的土地也就落到了皇太极与后金汗国手中。这就是皇太极和大清朝能够顺着这条道路一直打到北京的来由。
明白了这些来龙去脉之后,你还会感慨上天待大明何其薄吗?
皇太极捣破长城和进入大明帝国境内的过程,简单得不成话。
十月二十六日深夜破城而入之后,他们的几路大军探囊取物、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向帝国首都北京的东部重镇遵化集结;十一月初一日,帝国首都戒严;初三日,皇太极率诸部会师于遵化城下。四日,他们拿下遵化的过程,同样简单得不成话。因为,恰在此时帝国遵化地区的最高行政与军政长官正在整顿当地驻军,那些被他裁汰下来的冗兵冗员,看看吃不成大明帝国的军粮了,便索性将遵化城的大门打开,迎接皇太极的后金汗国军队,似乎是想换一个东家继续混饭吃。于是那位致力于治理整顿的地方官,便只好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了事。
在这个过程中和未来的数月里,皇太极那几位后金汗国大首领的担心,无一成为事实,证明皇太极不管是根据什么,哪怕纯粹是出于直觉判断做出的进军决策,都无比正确。他们来到敌对十余年的庞大敌国里,就像回到自己家的后花园里一样,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们得到他们需要的粮草吃喝,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他们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崇祯皇帝做不到这一点,袁崇焕同样也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
皇太极的兵锋指向北京,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素有名将之称的赵率教,是袁崇焕极为倚重、靠他们立下军令状的三位大将之一,时为山海关总兵。他得到后金军捣破长城的消息后,立即率军前来阻截。可惜他带来的兵只有几千人,与皇太极的兵马比较起来实在太少,他所能形成的力量过于单薄。这位无愧名将称誉的将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形下,与敌人周旋四昼夜后战死沙场,他的部下全军覆灭。
皇太极超级大胆且富有创意的行动,对大明帝国形成全面挑战。帝国僵死的制度与决策机制面临着致命考验,皇帝的综合素质立即表现为整个帝国的综合素质。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国历史上几乎朝朝代代都是一样:整个国家的智商水平大约相当于皇帝的同一水平。在呈常态分布的情形之下时,大多数时刻,整个国家的智商水平甚至远在皇帝一人之下。
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皇帝,生长在深宫膏粱之中、太监与脂粉环绕之下,面对突如其来的侵犯,他在惊慌失措之余,发出了一连串让人无所适从的指令。
——他下令全国兵马立即进京勤王,命令甚至下达到了遥远的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
——他先是命令星夜赶来的袁崇焕不许跨过蓟州防线,当袁崇焕跨过这条防线来到北京城下时,他将袁崇焕召进皇宫慰问备至,然后令他指挥各地陆续赶到的天下勤王兵马,却又禁止他带来的饥寒交迫的部队进入北京城稍事休息;
——满桂是一位出身蒙古族的勇猛战将,被时人视为帝国柱石般的一代名将,与袁崇焕素有嫌隙,当年袁崇焕镇守辽东获得宁远大捷之后,朝廷不得不将两位与他无法合作的帝国重臣调开,另行安排工作,这位满桂就是其中的一位。此时满桂也率领部下赶到北京城外,崇祯皇帝立刻下令让满桂的部队进京休息,并册封这位职权远低于袁崇焕的将军为帝国侯爵,使其尊贵的爵位远远高出了袁崇焕;
——崇祯皇帝十万火急地将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孙承宗,从河北高阳老家召回北京,在命令袁崇焕指挥天下勤王兵马的指令尚未取消之际,又委托孙承宗去通州构建京东防线,然后又取消这一委托,命他留在北京,留在自己身边,帮助自己指挥天下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