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岳飞以后的最大冤案:袁崇焕之死(第2/8页)

最可怕的是,此次出兵,三个大贝勒倾巢出动,只有一个阿敏留守沈阳,力量并不强大。如果袁崇焕来一个围魏救赵,从宁锦出兵直捣沈阳的话,那后果就谁都不敢再往下想了。或者,即便袁崇焕本人不去,只是派一员大将,譬如祖大寿前去攻打沈阳的话,这八万大军不用别人来攻,自己就会变成一团乱麻散沙。

结果,这么坚强的理由,居然根本就说不服皇太极,双方遂争执起来。他们一直到吵到半夜,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最后不欢而散,代善和莽古尔泰悻悻离去。这时,岳托等一大批青年贝勒等在皇太极的营帐外听候指示。岳托进入帐中,就见皇太极面红耳赤,神情极为恼怒,半晌,皇太极愤愤然道:“让诸将都回去休息吧,我的计划既然通不过,待在这儿还有什么意思?”(《清太宗实录》卷五)然后,皇太极秘密地对岳托等在场者说了自己的计策。结果,岳托等青年将领全部支持皇太极的主张,赞成继续前进。

于是,十月二十日凌晨时分,在说服了代善、莽古尔泰之后,大军开拔,二十四日到达老哈河。皇太极“各授以计,分兵前进”,济尔哈朗和岳托率领右翼四旗兵和右翼蒙古军进攻大安口;阿济格、阿巴泰率领左翼四旗兵及左翼蒙古兵进攻龙井关;皇太极和大贝勒代善等率大军进攻洪山口。预定诸军会师于大明重镇遵化。二十六日深夜,后金汗国军队从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四处,捣破长城,蜂拥而入大明边境。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皇太极第一次从大东北打进大明帝国腹心地带,除了为会合蒙古部落而绕一个大圈之外,其选择打进内地的进军路线是一条除山海关之外的最佳路线。从军事上讲,选择这条路线,不但出人意表,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殊优势,而且还有军事地理上的特殊优势。

从沈阳出发,向西,沿大兴安岭西南山脉的医巫闾山北麓,进入蒙古高原,然后,从营州即今日辽宁省之朝阳,经凌源到平泉,南下喜峰口;或者,经平泉、承德、滦平而西出古北口。这条路线贯穿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与宣化盆地之间,既是扼制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通道,又是控扼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宣化盆地的要冲。由北向南,前方便直指北京、天津之帝国腹心重镇。这条通道,既是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又具有经济和人文地理的过渡性质,由北向南依次从高原戈壁,过渡到草原牧场,再过渡到农耕田园。表面上看起来,这里遍布崇山峻岭,似乎难于跋涉。实际上,在山岭之间,到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河谷,特别适合军队隐蔽行进。而且,在军事上,由北向南还具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优势。

历史上,把大宋帝国折磨得痛苦万状的大辽帝国,大体就是取这一路径直下中原的。北宋联金灭辽时,大宋帝国无力履行拿下燕京的承诺,于是金国骑兵也是经由这个区域,从古北口杀出来,三下五除二直下燕京,就是今日大明帝国首都北京,后来,宋、金闹翻后,金国两次分兵两路杀到汴京,终至倾覆了北宋江山的“靖康之耻”时,其中一路大军也是由此进入中原地区的。

冷兵器时代,中原帝国如果建都西安,西北地区自然成为国防重心;若建都北京,这里易攻难守,便成了极难设防的柔软的下腹部,立刻就变成了中原帝国的软肋;到了明代,甚至成了命门之所在。不幸的是,皇太极一出手,便直捣这一软肋,从而捏住了大明帝国的命门。他先后五次遣大军绕道进入中原大砍大杀,将大明帝国整治得死去活来,令帝国元首崇祯皇帝生不如死,也大体都是居高临下由北向南,取的同一个方向。这种情形,如何才能不令人浩叹: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

也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这里历来是大明帝国军事防守的重点地区。戚继光镇守蓟门十六年,为了严防死守,曾经在他的这一带防区内,沿着崇山峻岭的山脊与河谷地带,下绝大气力重新修建了长城与敌楼,其中包括今日为中国人赚取了大把旅游外汇的八达岭长城。后来,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卫之所以变得支离破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拜王化贞和当时的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东林内阁与天启皇帝之所赐。

在广宁之战中,我们已经知道,正是因为上述人等通力合作,才把那位号称有盖世之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摆弄得百般无奈而气急败坏,直到在方寸大乱之后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其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王化贞与当时的蓟辽总督志同道合,坚定相信那位口无遮拦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能够在拥有四十万蒙古铁骑的情况下,不去效仿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而是在他们二位人格魅力的感召之下,帮助大明朝灭掉努尔哈赤。于是,他们通过兵部尚书和东林内阁,为这位林丹汗每年提供八万二千两白银的财政补贴,期盼着这位成吉思汗的子孙、如今也自称成吉思汗的林丹汗,真的能像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完颜阿骨打的前大金那样,率领他的四十万铁骑横扫掉努尔哈赤的那个什么后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