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万历皇帝猛回头:清算张居正(第8/11页)

应该说,万历皇帝相当懂事。

万历元年春节,是他当皇帝后的第一个春节。民间张灯结彩摆酒设宴,皇宫里的御膳桌上,除了平时的饭菜外,只是加了几道水果。史书记载说,这是根据张先生的建议做的。这个春节,他们母子节省下的酒饭钱有七百多两白银,大约可以折合成十几万元人民币。此后连续几年都是如此。

皇宫惯例,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五,都要在鳌山上观灯。张先生建议他免去此例,以节省开支。十岁的小皇帝相当通情达理地说:“鳌山上的灯我已经看过了,看一遍和看千遍是一样的。我不看了。”

这十年中,史书上记载了不少小皇帝认真学习履行皇帝职责的故事。诸如,刮起沙尘暴,当时叫大风霾,他会关心边防第一线的情形;碰上风霜雨雪,他会操心是否影响农事等等。在朝廷的各项礼仪制度上,他也相当一丝不苟。

很难找到特别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皇帝为什么发生后来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万历皇帝十五岁时所发生的张居正“夺情”事件,并没有对他们俩的关系造成什么重要的影响。这件事情对张居正的声望与人品形成了巨大杀伤力,但他毕竟是在皇帝与太后的坚持下才这样做的。从后来皇帝与张居正之间几次泪流满面的对话和张居正病重时皇帝的表现来看,君臣二人的感情十分真挚与深切,相当动人。

或许,张居正与万历皇帝悲剧的根源,就是来自这种真挚与深切的感情。

下面发生的这次著名事件可能是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万历八年十一月,已经十八岁的万历皇帝,在小太监孙海、客用的引导下,来到西苑饮酒作乐。酒酣之际,皇帝命太监为自己唱曲,太监们不会唱新曲,致使皇帝不能尽兴。于是,已经喝醉酒的皇帝拔出宝剑就要杀人,场面极为混乱。在众人的劝解下,最后,割去了两个人的头发权充首级。

这件事,被冯保报告给了慈圣李太后,使太后愤怒之余十分伤心。她命张居正上疏切谏,并代皇帝起草罪己书,一份放在内阁,一份交太监保管。并将皇帝召到慈宁宫罚跪。据说,这次罚跪时间长达三个时辰,也就是六个小时。在暴风雨般的痛斥中,悲恸而愤怒的太后宣称,准备废掉这个失德的皇帝,由他的弟弟接位。最后,万历皇帝痛哭流涕,表示悔改,事情方才告一段落。

对于十八岁的青年皇帝,这是一个奇耻大辱,也使他对冯保切齿痛恨。

一年半之后,万历十年六月,五十八岁的张居正重病去世。患病期间,皇帝曾经为之难过得泪流满面,甚至不愿吃饭。在此期间,张居正被晋封太师,这是正一品、真正位极人臣的文官最高头衔,成为有明一代罕见的活着时被封为太师的大臣。有分析家认为,如果不是神志昏迷,张居正很有可能不敢接受这个职衔与荣誉。

当年十二月初,一封弹劾冯保十二大该杀的奏疏摆到了万历皇帝面前。皇帝情不自禁地说:“我等这篇奏疏,已经等了很久了。”他可能没有想到,这篇奏疏揭开的却是清算张居正的序幕。

在后来陆陆续续的揭发材料中,万历皇帝了解到,早在自己即位之初,为了排挤高拱、夺取首辅的地位,张居正就与冯保配合呼应,制造冤案。按照帝国法律,朝廷大臣结交太监是一款大罪,而此二人的结交至少已经十年以上。皇帝恍然大悟:难怪这两个人的立场经常如此一致。

皇帝吃惊地获悉,以圣贤之道谆谆教诲、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屡屡抑制皇宫消费的张先生,原来生活得颇为豪华奢侈,连他回家奔丧时坐的轿子里,都可以起居饮食,可以容下两个仆人伺候,需要三十多人才能抬走。

皇帝发现,几年前,张居正声称,为了供奉皇帝的书法作品,需要改建家中的住房。皇帝为此特别赏赐给他一千两白银。现在才知道,当时的花费是一万两,按照购买大米的购买力折算,这笔钱大约相当于一百五十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且同时,在他的老家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沙市地区,也修建了一座同样的府第。

皇帝愤恨地知道,几乎在张居正节制自己对宫中妃嫔宫女们赏赐的同时,他本人纳娶了两位年轻美貌的姬妾。这两位美女,可能是戚继光用军费买来送给张居正的。而且,张先生还在研习房中术。他在五十八岁上死去,大约于此亦有关联。

张居正结党营私,收受过一些人的贵重礼品,这有他亲笔书写的书信为证。怪不得这帮家伙能够得到如此重用。

他三个高中进士的儿子,可能都有作弊的嫌疑。

仅就这些已经足够摧毁张居正的形象了。何况真真假假的揭发还有许多。只有看过这种阵势的人,才会真正懂得“人走茶凉”、“人心叵测”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