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从罗斯到俄罗斯(第2/3页)
弗拉基米尔不仅无比贪婪,还野心勃勃。为了扩展和保卫自己的领土,他尽力压榨定居在今天斯洛伐克地区的部落,还迫使立陶宛人和保加利亚人把自己尊为领主。这样一来弗拉基米尔的威信大为增长,邻邦都为之震慑。为了防止弗拉基米尔侵入波兰境内,当时的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Boleslav)赶紧同这位罗斯国的军阀头子签订了联盟协议。
988年,弗拉基米尔的权势更加扬名于世。当时的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请求弗拉基米尔支援自己,让他给自己派来6000名援军。作为交换,巴西尔答应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弗拉基米尔,但条件是弗拉基米尔要皈依基督教。这一要求并没有难倒弗拉基米尔,因为对于这位野心勃勃的独裁者来说,信仰异教神本来就有很多坏处。在异教信仰中,斯拉夫和北欧诸神都有着自己的神殿。这点正好与罗斯国的现状非常相符,因为在罗斯国,每位诸侯也都有自己的城堡,他们可以不受大公的统治。主神奥丁虽贵为“诸神之父”,但同基辅大公一样,奥丁也不是全能的,有时候很轻易就会被其他的上百个神打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拉基米尔早先就已经把雷神托尔奉为最高神祇了,可惜这项举措未见成效。弗拉基米尔在基辅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神庙,把斯拉夫人的神和维京神都供奉在其中,然后在众神中间立起托尔的雕像。臣民都认为他这样做是贬低其他众神,基辅因此发生骚乱,有两个人在骚乱中丧生。157弗拉基米尔坚持信奉雷神托尔,但他迟早都得放弃这一信仰。
有一部名叫《往年记事》(Tale of the Bygone Years)的斯拉夫编年史,其中有一则有趣的故事,记述的就是异教徒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弗拉基米尔也开始意识到他的国家的确需要一种新的信仰,之后他派出使者去考察当时的几大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弗拉基米尔拒绝皈依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视饮酒为禁忌。158犹太教也不行,因为犹太人没有故土——在中世纪的人看来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只剩基督教了,弗拉基米尔唯一的选择就是要遵从西方世界盛行的天主教教义,还是东方世界盛行的东正教教义。只要他的使臣一回来,弗拉基米尔很轻易就可以做决定了。往西方天主教地区去的使团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看到的是外形低矮、光线昏暗的罗马式教堂;而到东正教地区去的使团则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参观了一场非常神圣的宗教仪式,这场宗教仪式让他们看得万分激动,回来之后就气喘吁吁地向弗拉基米尔报告了自己目睹的一切,说:“当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人间还是天堂,只知道上帝就住在那儿。”
这个故事有可能是虚构的,但它促使弗拉基米尔做出了信仰东正教的决定。此前基辅就摒弃了来自东部地区的诱惑159,转而同拜占庭帝国拉近关系。对于弗拉基米尔来说,基督教,尤其是东正教这个分支,远比他以前信仰的异教神更具吸引力,因为基督教中只有一个神,那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拜占庭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建立的,天堂里只有一个上帝,人间就应当只有一个皇帝。上帝做事时不需要征得下属的同意,也不需要下属的配合;上帝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弗拉基米尔也想在基辅建立这种统治模式。
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促使弗拉基米尔拉近自己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有限,而南部拜占庭帝国的根基却非常稳固。无论他现在看起来有多强大,但父亲过去的征战给他上了重要的一课,让他对形势拥有清晰的认识。罗斯人无法像拜占庭人一样在巴尔干地区维系强大的军事实力。罗斯国缺乏拜占庭那样的组织纪律,没有建立相应的上下级部属。长此以往,基辅的强大就只是暂时性的,最终还是难免遭遇东方诸国的厄运。那些国家也曾强大一时,却在转瞬之间化为乌有。
弗拉基米尔最终选择皈依基督教,如此一来,这位海盗王便同君士坦丁堡结成了联盟。但皈依基督教的意义远大于此——正因为皈依了基督教,弗拉基米尔才得以从精神文化上彻底斩断他同维京人的联系。
弗拉基米尔执政期间,罗斯国有很多愤世嫉妒的观察家。其中一名观察家说弗拉基米尔皈依基督教只是出于政治上的图谋,但奇怪的是自从皈依基督教之后,他整个人似乎真的发生了变化。这位曾经强霸兄嫂的人现在却每天都会为贫病之人施舍食物。弗拉基米尔让病弱者到自己的桌子上来用餐,有些人病得太严重,无力亲自来他的桌上用餐,弗拉基米尔就安排手下给他们整车整车地送去面包、鱼、蔬菜及蜂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