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克朗塔夫之战(第2/3页)
然而,这支声势浩大的联军从来没有真正地展开过行动。面对布里安·博鲁召集的规模庞大的军队,西特里克感到坐卧不安,于是他悄悄地撤出了联军。梅尔和他做出同样的选择,决定先置身事外,然后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
即便发动这场起义的两个主要策划人选择了退出,剩余的联军依然决定继续这场反抗。依据计划,大军在都柏林集结。这令西特里克有点尴尬,因为他现在的角色是忠诚于布里安的附属国王。1014年4月23日早上,两军在都柏林西部的克朗塔夫平原相遇。
克朗塔夫战役于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如期爆发,被认为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抵御维京人入侵的斗争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这场战役通常被视为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历史事件,标志着爱尔兰基督徒在对阵维京异教徒的战役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布里安·博鲁,这位爱尔兰历史上的凡俗伟人,被世人所赞颂。他统一了国家,赶走了来自北方的侵略者,实现了爱尔兰的独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克朗塔夫战役并不是为了驱逐维京侵略者,而是为了决定谁将成为爱尔兰的至尊王。事实上,都柏林境内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之间并无太大区别。“白胡子”西特里克可能是凯尔特人76,而非维京人,而且与布里安一样,也是个基督徒。他修建了都柏林境内的第一座大教堂,铸造了印有十字架的货币,还曾至少两次前往罗马朝圣。他也许曾与马恩岛的布罗迪等维京异教徒联盟,请求他们出兵援助自己,但是布里安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布罗迪的弟弟奥斯帕克(Ospak)和其他几支维京军团也曾为至尊王而战。此外,布里安·博鲁当时已经年过八十,因此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参战。他退到了克朗塔夫的一座小山丘上,在那里祈祷,把领军作战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穆查德(Murchad)。
中世纪的战争是年轻人之间的较量。两支军队势均力敌,组成了两排长长的人墙,士兵手持盾牌,高举长矛,肩并肩站在一起。两支防线朝着彼此的方向不停冲撞,不知哪边会率先取得突破。这种作战方式令人疲惫不堪,两边的士兵举着盾牌相互推进,同时还要与敌人正面厮杀,或者试图绕过盾牌底部,从下面刺死敌军。
这场残忍的战争持续了整整一天,两边的防线都发生了弯曲,但都没有被突破。联军的人数更多,因而战争前期取得了优势,击退了布里安的军队。但是在接下来残忍的肉搏战中,他们又被击败,被迫退到了一座横跨利斐河的小桥上。
布里安的两个孙子战死沙场,但是马恩岛的布罗迪被他们打得落荒而逃,极大地削弱了联军的力量。对于联军而言,幸运的是,“勇士”西格德挥舞乌鸦旗,把他们又召集回来,至少维京人是这样绘声绘色描述的。这种举动十分英勇,因为维京人相信无论是谁,只要手持乌鸦旗,就能获得胜利,但是持旗者要为此付出生命代价。77
布里安的儿子穆查德与西格德交战的场面,可以说是所有的挪威传奇中最为精彩的。这位王子,鉴于他父亲的年纪,当时至少也已经年过六十,两手各持一把利剑,骑着一匹白马,如同一位从爱尔兰的早期传说中走出来的英雄人物。他先一剑挑掉了西格德的头盔,然后一剑割破了他的喉咙,干净利落地将他解决。西格德一个手下一剑捅在了穆查德的腹部,拽出了他的肠子。但是穆查德在临死之前,拽掉了这个维京人的盔甲,并在他的胸部连刺了三剑。
和中世纪的所有战争一样,结局来得迅速而惨烈。在西格德倒下的同时,联军的盾墙也被击溃,被博鲁的军队横扫。有的士兵在试图转身逃亡时被砍杀,有的在试图渡过利斐河时溺死在河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参战士兵被杀害,维京人在这次战役中损失的人数超过他们之前在爱尔兰参与过的任何一场战役。所有被俘虏的维京雇佣兵皆被处死。都柏林得以幸免于难,因为西特里克在战争开始之前就颇有预见性地退出了联盟。
但是布里安方面的损失同样惨重。这位至尊王的长子和他的后代都战死沙场,同样战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孙子、一个侄子和不计其数的宗族领袖。也许最大的损失是,这位至尊王也倒在了这场战役之中。布里安·博鲁站在山丘上,看到下面战场上维京人的防线被撕裂后,便退到了自己的帐篷中做祷告,只有一个用人陪伴着他。这位获胜方的爱尔兰至尊王独自一人在做祷告,身边几乎没有任何守卫,最后被一队逃亡的维京士兵杀害了。
关于他的死亡,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马恩岛的布罗迪处死了他。这位维京人首领和他的两位随从从战场的屠杀中逃出,跌跌撞撞地闯进了布里安的帐篷。他的两名随从把布里安当成了一位神父,因为他正拿着十字架,跪在地上祈祷。但是,布罗迪认出了他。布罗迪举起手中的战斧,劈开了这位老人的头颅,然后逃离了此地,留下至尊王布里安的尸体在其身后。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