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6/18页)

然而在叶名琛奏折的迷惑下,咸丰皇帝并不知道当时广州已经是个不设防城市,当英法联军到达广州城下时,叶名琛也没有表现出奏折中写的那样的信誓旦旦,他命令部下不准出战,并对附近的团练进行消息封锁。英军贴出告示说二十四个时辰之内,清政府如再给不出修约答复,就立即对广州城展开进攻。

有地方绅士自告奋勇,愿意自备粮饷军械与英军作战,一连请愿十多次,叶名琛就是不见,也不允许身边的人谈论洋人们的事情。当时正值叶名琛大寿之际,据史料记载:

合城文武,尚往督署祝寿,叶名琛谓不必惊慌,仙乩云:“十五日后便无事。”叶相于城北建长春仙馆,穷极侈丽,内供奉吕纯阳(吕洞宾)、李太白(李白)二仙,一切军务,皆取决于神仙,所谓将亡听于神者也。

身为一名封疆大吏,叶名琛居然将军务事宜寄托在神灵身上,清政府在广州战事逐渐陷入不利境地也就不足为奇。当然神灵们没能保佑叶名琛,原因就在于无论他如何虔诚,都必须面对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

十一月十三日(12月28日),英法联军三十二艘军舰一齐开炮,连续轰击广州城达七十二小时之久,五千六百余名士兵进攻广州,守将穆克德讷和广东巡抚柏贵因为叶名琛的命令,根本没有进行战前准备,只得竖起白旗投降。而叶名琛面对英法联军的猛烈进攻,吓得躲进总督衙门后花园的八角亭里,结果被英军士兵俘虏后,流放至印度加尔各答,最终死在了那里。

咸丰皇帝得知广州失守后,立即将叶名琛革职,那时他还不知道叶名琛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他任命黄宗汉为两广总督,接任钦差大臣关防,在黄宗汉没有到达广州之前,暂时由柏贵代理。

直到广州失守后,咸丰皇帝才意识到原来叶名琛只是在忽悠自己,同时也对自己不能知人善任而造成广州失守追悔莫及。因此他谕令柏贵在代理期间,一定要重整军心,使之同仇敌忾,将英法联军逐出广州。

但是咸丰皇帝或许没想到,他任用柏贵来纠正任用叶名琛的错误,实际是用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他并不知道柏贵早已向洋人竖起白旗投降。当然他更想不到在此后四年的时间里,穆克德讷、柏贵等一群拿着大清帝国俸禄的高官们,居然在广州充当了洋人们的伪政权傀儡。

3. 大沽口之战

英法联军虽然攻占了广州,但还没达到他们最初要求修约的目的,因此这场战争不可能停止。四国公使在香港继续策划领军北上,尽快迫使清政府同意修约。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咸丰八年(1858)正月,四国公使派人到苏州会见江苏巡抚赵德辙,并向其递交照会,再次提出“公使驻京、增开口岸、内地旅游、改订关税、赔偿军费”等修约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俄国公使还提出割让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以东地区的要求。四国公使限定清政府在二月底之前必须派出全权代表赴上海谈判,如不答应立即北上攻取天津。

本来广州失陷后,咸丰皇帝应该能够把握住列强们的心思,但是接到赵德辙的奏报后,他却认为列强们不过是虚张声势,能多占点大清帝国的便宜就会多占点,占领广州已经达到了他们的心理预期,所以他拒绝派代表赴上海谈判。

咸丰皇帝当时将与四国交涉的问题,分别交给何桂清和奕山。何桂清负责英、美、法三国;奕山负责俄国。可是交涉的结果是四国拒绝让步,咸丰皇帝逐渐意识到四国用兵的动机并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在二月七日(3月21日)才谕令直隶总督谭廷襄增强对天津的防务力量。如果洋人船只到达天津,一定要禁止沿海居民接济食物和私通贸易,使其不能久留。谭廷襄接到谕令后仓促布防,在大沽口炮台增兵八千余人。

由于清政府和四国的根本利益不同,导致上海的交涉毫无结果,俄国和美国公使极力鼓动英法联军北上天津,于是咸丰八年三月七日(1858年4月20日),四国公使率领二十余艘军舰,陆续到达白河口外,三月十一日(4月24日)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派全权大臣前来会谈。

咸丰皇帝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洋人的脚步。得知四国公使已经带兵到达白河口后,他依旧不愿意将事态升级。可是洋人们咄咄逼人的架势,让咸丰皇帝知道,如果满足不了洋人们的条件,这些黄头发的“蛮夷”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因此,他决定采取“用俄通美,以制英法”的策略,把希望寄托在美俄公使的调停上。

咸丰皇帝的这种做法,等于将军事防务准备放在了次要位置,结果证明咸丰皇帝的想法不过是一厢情愿。等到四月八日(5月20日)上午八时,四国公使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清军两个小时内交出大沽口炮台,咸丰皇帝再做战前准备为时已晚,因为两个小时后英法联军真的对大沽口炮台展开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