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之开端(第6/16页)
咸丰二年十二月四日(1853年1月12日),随着重炮的轰隆声,武昌的文昌门被太平军轰塌。太平军成功占领武昌,清军纷纷溃退,湖北巡抚常大淳自杀。徐广缙明知道情况紧急,但依旧畏惧不前,以防止太平军回走为名,驻扎在岳州不动。
当时,安徽巡抚蒋文庆上书弹劾徐广缙。咸丰皇帝将所有的火气全都撒在了徐广缙身上,下令将其革职查办,并抄没其家,以向荣为钦差大臣,专办军务。至此,咸丰皇帝为了镇压太平军而四易主帅。从向荣的被革职至被起用的过程,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当时也是手足无措、六神无主。
太平军成功占领武昌,意味着再往前一步就可以越过长江,因此没能在广西剿灭太平军的咸丰皇帝,继续调兵遣将,无论如何也要将太平军拦截在长江以南。为此,他命令云贵总督罗绕典率军驻防荆襄地区,以两江总督陆建瀛为钦差大臣做好安徽、江苏地区的防务工作,以河南巡抚琦善为钦差大臣,驻防湖北、河南。咸丰皇帝希望通过战区式的备战,让上述地区尽快做好抵抗太平军的准备。然而事实却是,这种安排虽然让大片区域参与到防守太平军的任务中来,但除了向荣一路稍显兵强马壮之外,其他地区由于覆盖面过广,致使不能做到兵力集中,全都是势单力孤。
反观太平军,从广西出来之后,一直没有分兵作战,这也使得他们能够始终集中优势兵力。除了在征战中损失了“拜上帝会”的创始人南王冯云山,以及围攻长沙不克时损失了西王萧朝贵,可以说太平军所到之处无坚不摧。现在他们到了武汉,前方就是长江,过江之后该去往何方,是洪秀全等领导核心需要决定的事情。
在太平军停留在武昌的一个多月里,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核心针对未来该往何处去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也经过了不少争论。当时大致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是直取北京,另一种是攻占南京作为都城。
如果抛开太平军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直取北京属于速战速决,攻取南京则是意图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属于稳扎稳打。但是太平军自广西金田起义以来,一路向北已经两年有余,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而且粮草补给始终是个大问题,如果渡过长江继续一路向北,会越来越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而南京所在的长江一带,是当时物产最为富饶的地区,对于太平军这样没有稳固根据地的起义军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去处,不仅粮草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还可以以此为根据地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这就是当时洪秀全所定下的“专意金陵”之策。
当然,洪秀全等人决定攻占南京,除了具有战略考虑之外,南京地区的繁华与那里的脂粉,也是这些从山沟里出来的农民向往的。人都有惰性,后来的事实证明,惰性在太平军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或许是他们“革命不彻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永安建制暴露了洪秀全等人的信仰问题的话,那么在武昌定下的“专意金陵”之策,至少让人怀疑他们“革命”的初衷,搞不清楚他们究竟是革命者,还是仅仅因为不满社会利益分配就揭竿而起的暴动者。
咸丰三年正月二日(1853年2月9日),天王洪秀全决定放弃武昌沿长江东进。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湖北清军的防线,打败陆建瀛在“鄂东咽喉”武穴镇南布置的江防军,成功占领九江后,又攻下安庆,击毙安徽巡抚蒋文庆,于正月二十八日(3月7日)攻下和州,进而兵临南京城下。
当时的两江总督陆建瀛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战,整天只知道求卦问卜,不做任何防御准备。咸丰皇帝将陆建瀛革职查办,以江宁将军祥厚为钦差大臣。二月十日(3月19日),咸丰皇帝得到一个让他差点昏厥的消息:镇守镇江的江苏巡抚杨文定,看到来势汹汹、兵众绵延十余里的太平军后,吓得逃往苏州,太平军攻破南京城,斩杀陆建瀛、祥厚等人,全歼驻防南京的旗兵,将南京改称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意味着其成立了南方政府,与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大清帝国建立二百多年来,还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如此嚣张,居然能够称王建国,公开与大清帝国争夺江山,这实在让咸丰皇帝无法接受。
如今太平天国已然成势,大清帝国由于官员的无能,既没能在广西将其剿灭,也没能在长江将其截住,现在他们到了南京,在咸丰皇帝看来,他们是不会停止脚步的。因此他重新任命官员,以怡良为两江总督,调托明阿为江宁将军,许乃钊暂署江苏巡抚。同时他也启动追责程序,下令将此前畏怯不战的赛尚阿斩首,徐广缙定为“斩监候”之罪。在咸丰皇帝看来,先前剿灭太平天国的失败,都是这些无能的大臣造成的,当然他也不会真正明白,洪秀全等一干山沟里的农民会将脑袋绑在裤腰带上“闹革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