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党争终结(第7/7页)
由郑覃的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牛、李二党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各有所长,同时也有各自的短板,客观地说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如“长庆销兵”事件就不能完全说牛党对待藩镇只是姑息。
但是“牛李党争”毕竟是大唐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源头,无论他们是怎样的政治观点,其斗争不仅加剧了帝国的内耗,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帝国高层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痕迹。
“牛李党争”虽然是唐朝初年以来士族和庶族两种政治势力斗争的继续,但唐朝建立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的庶族出身的官员,已经在官员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的政治地位已经与唐朝初年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早已经成为李唐皇室所依靠的主要统治势力。
同样,这些庶族出身的官员在皇帝那里得到了过去只有士族势力才能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一部分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摇身变成世家大族,因此牛李党争能够持续40余年已经不能与唐初的士庶斗争同日而语。
因为自身的切身利益,牛李两党党争激烈之时,李党得势时,牛党必非之;同样牛党走红时,李党也是诋毁不断。长期的朋党之争,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互为表里,加剧了大唐帝国政治走向没落的速度,虽然两党之争终结,但大唐帝国的衰落却并没有终结,虽然“小太宗”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但终究挽救不了大唐帝国走向衰弱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