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会昌废佛(第3/10页)
在所有的道士中,李瀍最为宠信赵归真,除了拜他为师之外,还下令在皇宫中单独为赵归真修建望仙馆,任命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的教授先生。
赵归真这个因在敬宗李湛时期经常出入宫廷,向李湛进献神仙之术的道士,在李昂即位后被贬黜远地。如今又被新即位的李瀍宠信,于是他利用李瀍痴迷道教和宠信自己的机会,趁机向李瀍宣传佛教最初并不是中华的土生土长宗教,佛教进入中华是趁机想吞并本土宗教。而且赵归真认为佛寺广置田产,蠹耗生灵,于国不利,请求李瀍尽早下令废除佛教。从后来李瀍大力废佛来看,赵归真的蛊惑应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李瀍即位后,赵归真卷土重来,成为李瀍的座上客,引起了朝廷很多大臣的警惕,言官们多次上疏劝谏李瀍不要过分沉湎于道教的神仙之术,以及过度宠信道士。如宰相李德裕就劝谏李瀍,认为赵归真是公认的敬宗李湛时期的罪人,所以不宜亲近,很多小人见赵归真这样的人受到重用,一定会争相巴结,就好像夜蛾总是围绕火烛飞舞一样,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引以为戒。
李德裕作为李党魁首,在皇帝重新起用自己后,依然尽心尽力地做着分内之事,所以在看到皇帝过分崇道之后,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进谏皇帝。不过皇帝李瀍给他的回馈似乎让李德裕感觉自己的进谏有些多余。
面对李德裕的进谏,李瀍并没有像对待右拾遗王哲那样动怒,而是告诉李德裕,现在很多人议论赵归真,自己正想让大臣们知道他作为皇帝是个什么态度。在李瀍看来,赵归真的存在是因为自己闲着没事儿,想听赵归真说说道家的话语,而且李瀍提醒李德裕,自己早就知道赵归真这个人,只是那个时候不知道叫什么而已,只是称作赵炼师。这个人似乎在敬宗李湛时期并没有什么大过错,而自己和他说话是为了去除烦恼,至于军国大事肯定是要和朝臣们商议,不可能去问一个道士,别说一个赵归真,就是有一百个赵归真也不会迷惑自己(“百归真亦不能相惑”)。
皇帝陛下的话让李德裕瞬间觉得自己貌似比皇帝还糊涂,所以他立即闭上嘴不再言语,免得落个多管闲事的不是。朝臣们看到宰相李德裕都吃了闭门羹,所以也都选择沉默不语,任由皇帝陛下宠信赵归真。
赵归真在看到朝廷的舆论似乎于己不利后,他担心自己单枪匹马势单力孤,为了进一步邀宠固位,所以又向李瀍推荐了具有“长年之术”的罗浮山道士邓元起。面对邓元起的到来,李瀍特意派心腹宦官前往迎接。随着邓元起的到来,赵归真、刘玄靖和邓元起三人互相勾结在一起,组成了抑佛联盟,他们共同向李瀍灌输道家长生不老之说,并排斥和诋毁佛教。
坦白地讲,李瀍从笃信道教发展到后来的废佛,除了他个人的原因之外,以赵归真为核心的“抑佛联盟”对他的蛊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当朝宰相李德裕也在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李德裕虽然反对李瀍过分崇道,但他并不反对废佛。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头脑十分清楚的帝国高层官员,他看到了佛教当时已经严重在拖国家的后腿,他当然了解沉湎于宗教达到完全忘我不能自拔的程度,将会导致怎样可怕的结局。事实上,李德裕的一生对佛教和道教始终保持着距离,尤其对佛教一直采取批判态度。从现在的史料记载来看,李德裕作为宰相有责任和义务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虽然无法成功劝说李瀍从笃信道教中走出来,但可以限制佛教势力的发展。
李德裕在敬宗李湛时期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就对当地的宗教发展进行了相关限制。当时徐州节度使王智兴为聚敛财富,以为敬宗李湛诞辰祈福为名设置僧坛,广度僧尼以邀厚利,使江、淮以南的百姓结队北上落发出家为僧尼。李德裕知道后立即上疏敬宗李湛,认为王智兴的做法是在让江淮地区流失壮丁,而江淮地区又是京城长安的物资保障大后方,如果江淮地区的壮丁流失过多的话,谁来为国家创造财富?最后李德裕提醒李湛,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个偶然事件,而是关系到国家法度的问题。
李德裕在穆宗李恒时期第一次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就下令拆毁辖境内未经官府登记的佛教庙宇千余座,招提、兰若(私自建造的寺院)一千四百余间。后来在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又拆毁浮屠私庐数千所,将它们所占土地还给百姓,而且在成都有的人已经削发为僧,却又娶妻生子犹如常人,李德裕因此明令禁止,进而保证国家能够控制足够的劳动人手,受到朝野的广泛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