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会昌废佛(第2/10页)
李世民即位后,出于报答以及巩固皇位的需要,在贞观十一年特意下诏,宣布道士、女冠的地位在僧尼之上。而且李世民还自称道教教祖是李唐皇族的远祖,以此提高本来并不著名的李氏的声望和地位。可以说,他在位时期对道、佛二教的态度是对李渊时期的一种继承,并且进一步提高了道教地位,对道教势力的急速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后,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时代结束,道教都保持较高的地位。可是随着武则天时代的到来,道教开始受到一些压制,因为武则天是女皇的这种特殊身份,使得她十分在意为自己篡夺李唐天下大造舆论。因此,她一反高祖李渊以来崇道抑佛的政策,极力扶持佛教,例如,她让薛怀义伪造《大云经》,称自己是弥勒转世,应当取代李氏天下,同时她削去老子的皇帝封号,命令佛教在道教之上,下令收缴《老子化胡经》,限制出家道士数量等。据说,现在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像就是武则天依据自己的形象而建。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道教的发展一改先前武则天时代的萎靡,开始重新复苏,并且因为国家逐渐步入黄金时代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子的皇帝封号在中宗李显时期已经恢复,李隆基即位后多次到供奉老子的玄元皇帝庙拜谒,一再加封号提高其地位,直至“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尊号为止。他下令全国州县必须建立玄元皇帝庙,制作玄元皇帝像,并且多次利用道教制造玄元皇帝下凡的神话以巩固皇权。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经常接见道士委任官职,本人亲受法箓,拜道士为师,恢复道士的皇亲资格。道士、女冠犯法享有地方官吏不得擅自处罚的特权,因此使道教的地位急速提高,让佛教望尘莫及,俨然成为受皇家保护的特殊社会阶层。
道教势力在唐朝的飞速发展,是因为道教在改朝换代之际向开国之君密告符命,博取恩宠;在天下承平之时,他们与皇族保持密切关系的途径是从事炼丹活动,为皇帝炼制和进献不死之药。想通过服食丹药而实现长生不老的皇帝中,绝大部分是信奉道教的人,例如,太宗李世民、宪宗李纯、穆宗李恒,而高宗李治和玄宗李隆基虽然担心会像太宗李世民一样服食丹药中毒而未敢服用,但对道教的长生不死之说也是深信不疑。
肃宗、代宗时期,佛教尽管不像唐朝前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受到压制,甚至还有超过道教之势。但道教那长生不死的丹药依然在皇室上层具有很深的影响力,炼丹和服食丹药的活动有增无减。佛教在唐朝地位最高的时期当属宪宗李纯在位时期,李纯在唐朝诸帝中堪称佞佛的突出典型,一场迎奉佛骨闹剧将朝廷上下搞得人心离散,然而他又想借助道教的丹药实现长生不老,最终服食丹药成为他死亡的导火索。
穆宗李恒、敬宗李湛虽然在位时期很短,但对道教的丹药始终痴迷。穆宗李恒虽然即位之初就将蛊惑父皇李纯服食丹药的道士赶尽杀绝,但他最终也没能抵挡住丹药的诱惑以致最终送命。敬宗李湛虽然没有服食丹药,但他的死与宠信道士有着必然联系,而且李湛在位两年多的时间里,关于他处理政事的记录寥寥无几,但参加与道教有关的活动却连篇累牍、不绝于书,其崇道的热情可见一斑。
可以说,从唐朝建立伊始,一直到李瀍即位之前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道教因为与皇族的密切联系,以及自身的长生不老之说,绝大部分时间保持了较高地位。佛教虽然地位低于道教,但因为李渊定下的宜崇客礼的原则,所以李渊之后的历代皇帝基本遵从。但到了李瀍即位后,情况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道教依然保持很高的地位,但佛教却遭到致命的打击。
李
崇道
李瀍在即位之前就是忠实的道教信徒,与道士多有交往,且颇好修道之术,对道教鼓吹的长生不死之说深信不疑。在他即位的第二个月,即开成五年(840年)二月,就下诏将每年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老子的降生日定为降圣节。朝廷百官这一天休假一日,同时下令长安、洛阳两京及天下州县设斋行道作乐,除了紧急军情之外,将其设为常例。
当年秋天,李瀍召敬宗李湛时期就颇受宠信的道士赵归真等81名道士入宫,在三殿修全箓道场,李瀍亲至三殿,在九天玄坛接受法箓,正式拜赵归真为师。当时右拾遗王哲上疏劝谏,认为新皇帝即位伊始,需要处理的政事有很多,不应该对道教崇信过头。然而,奏疏递上去,李瀍回馈给王哲的却是将其外贬为河南府功曹的诏书。
据史料记载,李瀍对道教的痴迷程度已经达到狂热状态。会昌元年(841年)三月,他下令为赵归真等道士修建灵符应圣院,六月,又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并在这一年下令开讲“四子真经”之一的《南华经》,在庆阳节于宫中设斋,召集僧、道进行议论。不过,李瀍对佛、道二教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赏赐道士紫袍以奖励,却没赏赐僧人,由此表现了他崇道抑佛的鲜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