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威制回鹘(第6/8页)
到达城内后,石雄登上振武城楼,见城外星罗棋布的幕帐中,有一处用数十辆毡车构成的营帐群,出入其间的人的装束与其他处着塞外胡族服饰不同,而是身穿彩色的丝织衣物,显然与中原人的打扮相似,而且十分醒目。
石雄下令让探马找来军中的回鹘人登城瞭望,结果回鹘人给出的答案是:石雄所看见的是太和公主的营帐。
偶然间发现太和公主的踪迹,这让石雄大喜过望,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趁机迎回公主。当夜,石雄派军中细作潜入太和公主营帐,通报了大唐军队即将发动对乌介可汗进攻的消息,叮嘱公主与侍从在官军进攻时小心自保,切勿轻易出帐,耐心等待自己接应其还朝。
与太和公主接头之后,石雄派人分头在振武城中搜集牛马等牲畜和大鼓,连夜在临近乌介可汗牙帐的城墙下开挖十余个门洞,以备出兵所用。
黎明时分,石雄一声令下,城墙上旌旗招展号角齐鸣,城墙下的门洞骤然顿开,在石雄的精心安排下,士兵们将夜间搜集来的牛马在鼓角声的驱赶下狂奔门洞,向乌介可汗的牙帐疾驰奔去。石雄带领精锐骑兵跟在后边随之跟进,顿时振武城下牛马杂畜横冲直撞,一时间尘埃障目,不辨东西。
此时,乌介可汗还在睡梦之中,在唐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攻势下顿时惊醒,当他反应过来想组织反击时为时已晚,匆忙中乌介可汗丢弃大批辎重,也顾不得太和公主身在何方,便带着部众向北逃去。
石雄见回鹘大军顷刻间溃散,他一声令下乘胜追击乌介可汗至杀胡山。乌介可汗在逃命中被唐军射伤,最终仅带领十几名亲兵继续向北逃去。而石雄则按照先前的计划将太和公主迎回太原。
振武之战石雄所部取得了反击回鹘以来的最大胜利,降回鹘部众两万余人,自此之后回鹘更加衰弱,而石雄也因为这一战打出声威,被加官检校左散骑常侍、丰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天德防御使。
刘沔很快将振武前线胜利的消息入奏朝廷,李瀍获悉不仅驱逐了乌介可汗,而且迎回了太和公主,欣喜异常,当即下令朝廷相关部门准备迎接太和公主还朝。
会昌三年(843年)二月二十五日,太和公主从太原终于回到了她阔别20多年之久的长安。李瀍下诏左右神策军各出士兵二百人与太常寺所备仪仗,共同到长安城外的长乐驿迎接太和公主入朝。宰相和百官在章敬寺门立班等候参拜太和公主,然后由礼官引导太和公主至太庙,祭拜父亲宪宗李纯和哥哥穆宗李恒,最后从光化门进入皇宫。
就在同一天,宰相李德裕和百官来到宣政殿,向皇帝李瀍祝贺太和公主还朝,然后又前往兴庆宫向李瀍的祖母,也就是太和公主的生母太皇太后郭氏祝贺。
当时朝廷上下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不过皇帝李瀍和李德裕十分明白,乌介可汗虽然溃逃漠南,持续了二年有余的反击回鹘之战终于取得胜利,但乌介可汗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为了彻底解决帝国北部来自回鹘的侵扰,李瀍决定对回鹘残部采取穷追猛打之策,下令让各路人马继续扫荡回鹘残部,追击乌介可汗。
当时李德裕十分担心乌介可汗逃入黑车子部落,因为从大唐到黑车子部落山高路远,那样将会使朝廷劳师费财,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回鹘问题。于是,他向皇帝李瀍建议,由熟悉西北边地情况的回鹘将领李忠顺带领精锐骑兵,截断乌介可汗进入黑车子部落的要道,并由李思忠、何重顺带兵从振武出发,跟踪乌介可汗的行踪至金山,然后在当地联络少数民族部落,共同截杀乌介可汗。
此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唐朝各路大军分兵追缴乌介可汗,并取得一系列胜利。会昌四年(844年)九月,幽州奏事官入朝向李德裕报告了回鹘的最新情况。在唐军的不断打击下,回鹘内部开始上下离心,乌介可汗想带领残部进入安西以求庇护,而其部众则以他们的家属多在大唐,表示愿意归附唐朝拒绝西行。而且回鹘与向来关系密切的室韦部族闹翻,不能再从室韦部族那里得到物资供应,这无疑又为唐朝加快解决回鹘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针对上述情况,李德裕断定按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乌介可汗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归降大唐;二是在其内部纠纷中被部众杀死。
事实证明,李德裕的判断十分准确。会昌六年(846年)二月,乌介可汗慑于唐朝的军威,而且他已经十分孤立,在无所归依的情况下只好率部远走金山。此时因为天寒地冻,很多人相继离开了乌介可汗,追随他的部众仅剩三千余人。
七月,回鹘残部的内部矛盾进一步升级,以宰相逸隐啜为首的几个大臣利用乌介可汗巡视各营的机会,忽然发动政变,杀死乌介可汗于金山牙帐之内,同时立其弟特勒遏捻为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