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藩镇平服(第3/7页)

不过,此时的李纯并不知道李师道态度有变,依然对平卢镇归服抱有信心,所以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李纯又派左常侍李逊前往郓城宣慰。让李纯没有想到的是,李逊到达郓城后,李师道一改先前接待张宿的谦卑态度,在李逊面前大摆兵阵示威。但李逊毫不畏惧,走过兵阵进入府衙后,面不改色地要求李师道对归服朝廷一事有明确的态度,但李师道左右推诿,予以委婉拒绝。

从李师道的回答中,李逊感觉出李师道并无真心归顺朝廷之意,所以他没在平卢停留多久便返回京城向李纯汇报,李逊告诉李纯,如果想让平卢镇彻底归服,就必须像征讨淮西一样,大举征讨平卢。

不久后,李师道上表说平卢军情不稳,暂时不能纳质割地,至此李纯终于彻底明白,原来李师道一直在忽悠自己,于是对平卢的用兵问题开始提上日程。

不过,对是否征讨平卢,李纯始终存有一丝顾虑,这种顾虑来源于朝廷的现状以及平卢强大的军事实力。

进兵平卢

不可否认,征讨淮西的成功使朝廷声威大振。但淮西镇和平卢镇比起来,军事实力堪称是小巫见大巫,而且三年的征讨淮西之战,也使得朝廷在财力、物力方面有些捉襟见肘,国库为之空虚,百姓为之疲敞,如果现在立即发起对平卢的征讨,李纯担心可能会引起大臣的反对和百姓的不满。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卢东靠大海,北有黄河,朝廷如果征讨只能从西面和南面进攻,这比处于平原之上四周无援的淮西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平卢下辖十二州,人口三百余万,拥兵数十万,那些造反派们主张打不过再割地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换句话说,朝廷如果想征讨平卢,就必须动用比征讨淮西更大的力量才能做到。

鉴于上述几方面原因,李纯不能不慎重对待征讨平卢的问题。为了能使群臣在是否征讨平卢的问题上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元和十三年(818年)六月,李纯发布《令百僚议征李师道敕》,敕文一一列出李师道的种种罪行,请百官讨论决定是否征讨。

李纯的意图很明显,他坚信大臣们在征讨淮西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以及了解李师道的悖逆后,一定会支持自己对平卢用兵。事实证明,李纯的坚信是正确的,百官在阅读了皇帝的敕文后,意见空前一致,这在十余年征讨藩镇的过程中是极为少见的。于是李纯趁热打铁,七月三日正式宣布《讨李师道诏》,开始对平卢正式用兵。

自四月李师道拒绝纳质割地到七月正式颁布征讨平卢以来,李纯虽然对是否征讨存在顾虑,但他一直在军事上进行着准备。五月十三日,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任义成节度使。义成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地处平卢的蒲州(今河南濮阳)、曹州(今山东菏泽)之西。李光颜是征讨淮西的骁将,让其出任义成节度使,是为了加强对平卢西部的进攻力量。

七月一日,李纯又诏令李愬出任武宁节度使,武宁治所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地处平卢的郓州(今山东郓城)、兖州(今山东兖州)之南。平定淮西后,李纯本拟调李愬出任陇右节度使,但客观形势的变化,使李纯决定将征讨淮西的第一勇将李愬任命为武宁节度使,进而加强平卢以南的进攻力量。

经过李纯的精心部署,在平卢的正西方向滑州,有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在南部有武宁节度使李愬及楚州李听的军队;在西南有韩弘的军队驻扎在那里;在西北方向有魏博节度使田兴;在正北方向有横海节度使郑权,这等于是从五个方向完成了对李师道的半圆形包围。

李纯宣布《讨李师道诏》后,朝廷对平卢的征讨开始全面展开,横海节度使乌重胤首先在齐州福城斩杀平卢军五百人。十月,李愬在兖州鱼台(今山东鱼台)击败平卢军三千人。十一月,田兴率军自阳刘(今山东东阿)渡过黄河,在距平卢治所郓州四十里处安营。十二月击败平卢军三万人,不久又在阳谷(今山东阳谷)再次大败李师道军队,此战给平卢军队以重创,使得李师道的军队士气严重受挫。

早在数月之前,田兴向李纯请求,自黎阳(今河南滑县北)渡黄河入滑州,与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军队会合共击平卢。宰相裴度认为,魏博军队既然渡河便不可再退,必须立即进军方可成功。然而两军共同出兵,如果协调不好会造成互相推诿,与其使魏博渡河后观望,不如秣马厉兵,待霜降后直接从阳刘渡河直逼郓州,那样平卢军必然会军心动摇。李纯经过慎重考虑后,采纳了裴度的建议,果然,数月后田兴就在东阿、阳谷取得了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