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藩镇平服(第2/7页)

争取平卢

在朝廷征讨淮西镇的三年时间里,李纯征召诸道军队参战,但却始终未让平卢镇出兵。李纯担心李师道会借出兵之名,与吴元济军队互相配合,进而干扰征讨淮西的大局。

然而三年多的时间里,李师道始终活跃着,除了在两京制造烧粮仓、刺杀宰相等重大事件,以干扰朝廷征讨淮西之外,还曾出兵彭城(今江苏徐州)突袭官军以支持吴元济。如果没有魏博镇的掣肘,李师道早已经是大兵南下和吴元济联手共同对抗官军了。

当元和十二年(817年)李光颜攻取凌云栅,淮西镇呈现败亡的形势时,李师道不敢再公开支持吴元济,并派使者进京请求归顺。李纯为了集中力量平定淮西,暂时同意了李师道的请求,并派给事中柳公绰宣慰平卢。然而无论是李纯还是李师道心里都明白,平卢镇所谓的归顺仅仅是表面现象,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

淮西镇平定后,李纯利用刚刚打了胜仗的大好形势,派心腹之臣、时任兵部员外郎的张宿前往郓城,让李师道效仿王承宗归还朝廷州县并以儿子为人质。如果说平定淮西之前,李师道所谓的归顺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话,那么现在李纯则要求李师道必须进行实际意义的归服。

当时围绕着真正归服朝廷还是继续负隅顽抗这一问题,平卢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自从李师道担任平卢节度使以来,其内部就一直存在倾降和造反两派。

元和元年(805年)李师道初掌军务时,朝廷任命久久不至,他就准备抢掠周边州县进而对朝廷施加压力。但部将高沐坚决反对,他主张李师道马上向朝廷交两税、置官吏,表示臣服朝廷。李师道听从了高沐的建议,最终取得了皇帝李纯的任命。此后每当李师道准备反叛时,高沐与其他几位部将郭昈、李公度等人均加以劝阻。

但以判官李文会、孔目官林英为首的另一派,却利用李师道对他们的信任,竭力主张反叛朝廷。他们告诫李师道千万不要以贡献十二州之地的代价,成全高沐等人忠于朝廷的名声。于是在李文会等人的挑拨下,李师道开始疏远高沐等人,将其排挤出核心集团,遣任莱州(今山东掖县)刺史。高沐内心十分不满,他在莱州上疏李纯,报告了李师道图谋不轨的想法,得到了李纯的称赞。

孔目官林英利用进京奏事的机会探听到了高沐投靠了朝廷的消息,秘密向李师道汇报了此事。于是,李师道开始在内部对主张归服朝廷的人进行清洗。高沐被骗回镇州后直接处死,郭昈、李公度等人都被划为高沐的同党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郭昈在被捕之前,确实派心腹郭航前往吴宁镇联络官军将领李愿,称平卢沿海的莱州、淄州(今山东淄博)等地只有囚犯驻守,防守十分空虚,官军只要派三千人直接渡海就可以攻取。不过为了防止泄密,郭昈给李愿密信的署名为刘谅。李愿收到信后立即上报皇帝李纯,李纯让大臣们商议此事,结果朝臣们一致认为这是李师道设下的圈套,因为刘谅是李师道的心腹,是绝不可能联络官军进攻平卢的。

最终在误会之间,李纯没有采纳郭昈的建议,一直到郭昈被捕,这件事情才被查出来。

淮西被平定之前,李师道对于倾降派一支采取高压政策。但随着淮西的平定,使李师道又不得不重新考虑前途的问题,因此在这期间倾降派和造反派的斗争再次展开。

李纯的特使张宿到达郓州后,针对李师道讲究面子、不肯居于人下和不屈服朝廷的心理,为李师道分析了归顺朝廷的理由。在张宿看来,李师道的身份可以追溯为皇室宗亲,如果按照辈分排列的话,李师道还是当今皇帝的叔父,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师道确实不应该屈服。但平卢近两年反状实在太过明显,可是皇帝陛下依旧忍让,平卢镇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赶快向朝廷臣服,不然的话结局肯定会像淮西一样。

李师道听从了张宿的建议,立即遣使入朝请求割地臣服。李纯批准了李师道的请求,允许其割沂、密、海三州,并以长子入朝作人质。李师道按照李纯的要求立即去做,并奏报其长子入京的时间,应该说平卢的归服完成在即。

但就在此时,平卢内部的造反派再次开始兴风作浪,李师道的妻子魏氏反对让儿子进京当人质,而且造反派们煽动李师道,认为平卢自先节度使(李正己)以来,拥有十二州之地,精兵不下数十万,远不是淮西所能比的,如果最终对抗不过朝廷,再献出三州之地也不晚。

李师道听了造反派们的煽动,瞬间觉得很有信心,于是他再次下令将请降派全部打入大牢,然后借口平卢镇需要整顿税务,将张宿轰回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