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不相让(第8/12页)

杜伏威忽然想起了司马懿。他于是派使者给陈稜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当年诸葛亮就是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妇女衣裳,想激司马懿出战。在此基础上,杜伏威又发挥了一下,还送陈稜一个外号叫“陈姥”(陈老太太)。

怎么样?陈老太太,不敢出战,就回家去抱孙子吧!

杜伏威有诸葛亮的智谋,但是陈稜却没有司马懿的智商。

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下令全军出战。

好!可算出来了。兄弟们,给我狠狠地打。

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但是不小心被暗箭射中。紧要关头,杜伏威展现出超凡的猛男特质,怒吼:“不杀了你,我就不把箭拔出来。”然后就像当年的夏侯惇一样直冲过去,把那个弓箭手一刀斩于马下。

这种近乎于疯狂的作战风格,使陈稜的部队大为惊恐,心中都在想:“这位仁兄被箭射中了,怎么还不死呢?莫非是天神下凡?”

惊恐之下,必然慌乱!

结果陈稜被打了个全军覆没。而我们的陈老太太侥幸脱险,单骑逃回了江都。

从此,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在江淮地区,成了跺跺脚、震三颤的人物。

由于杜伏威的存在,江淮地区的隋军被牵制住,减轻了北方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客观上也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渊的苦衷

好了,现在因为有了李密、窦建德、杜伏威这三大猛男的不断折腾,相信杨广身边的宫女再给他唱多么好听的歌谣,他也会整夜的失眠。

就在三大猛男用尽各种手段,不断折腾杨广的时候,我们的李渊同志也在磨刀霍霍地准备起兵造反。

李渊在杨谅起兵造反的时候,就曾经动过造反的念头,但是为什么一直到了大业十三年(617),才真正决定动手?

历来对李渊的起兵造反的事情颇有争议。人们普遍认为李渊胆小如鼠,决定起兵造反,是受了李世民和一帮谋臣的忽悠,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大错特错。

这再一次说明了李渊是个有政治经验的老手。前面我说过,李渊整天地吃喝玩乐,发挥“装蠢”的本领,除了避开杨广的耳目之外,还有起兵造反时机不成熟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

李渊所在的太原地区,是当时隋朝的军事重镇,朝廷在其周围布有重兵,如果贸然起兵造反,很可能会被灭掉。杨谅、杨玄感就是个例子。

第二,王威、高君雅的监视。

王威、高君雅是杨广的亲信,来到太原就是为了监视李渊,相信这两个人在暗中没少向杨广汇报李渊的情况,李渊必须小心应对,不能轻易地向人吐露真言,以至于当李世民劝李渊起兵造反时,李渊在自己的亲生儿子面前,都着实当了回演员,非要把这个宝贝儿子送到官府。山西就数你官最大,你还想把他往哪送?可见李渊的表演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第三,忠君观念的影响。

应该承认,李渊毕竟是杨隋皇室的世臣,又是至亲。在那个忠君思想占主流的封建社会里,在李渊的头脑中,有着很深的君臣礼教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让他终身背负一个“叛主”的罪名,我想换了谁,都会慎重考虑的。人毕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何况李渊不同于那些没有饭吃的农民,试想谁愿意放弃一份非常有前途的高级公务员工作而去造反?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渊其实是在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而这个时机的内容是:顺时而起,推翻隋朝的江山,但又不失自己的名节,将来一旦取得天下,才能稳坐皇位。

所以我说,李渊能做成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不是偶然的,它来自于长时间的谋划、隐忍,还有对时局敏锐的判断力。

虽然我顾虑重重,但是我依然信心百倍。小心翼翼地,我相信那个时刻终将到来。

只是李渊没有想到起兵造反的时刻,到来得有些意外,以至于让他措手不及。

大业十三年(617),突厥来犯。李渊派副手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击突厥,结果被打得大败。消息传到杨广那里,杨广表情温和地说了一句话:“速派专使赶往太原,缉拿李渊和王仁恭问罪!”

杨广,这是你逼我造反的!

不反也得反

李渊战败,惹恼了杨广。李渊你明明知道现在好多人搅得我不得安生,偏偏在这个时候,你还给我添乱!你酒喝大了是不是?你那些扯虎皮、拉大旗的计策都哪去了?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就地免职,听候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