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不相让(第6/12页)

他首先盯上了苗海潮。苗海潮的起义军在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境内)一带活动,势力不算小。但是苗海潮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欺软怕硬。于是杜伏威决定利用他的这个缺点,忽悠他一下。

杜伏威让辅公祏送信给苗海潮说,咱们都是苦于隋朝的暴政,起来造反的,不过现在隋朝的力量还很强大,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自己比我强,我就去投靠你;如果你认为不如我,那就来投靠我,要不然咱们就大战一场,一决雌雄。

这话说得够狠,很有些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的感觉。不过,虽然话说得狠,但是面对欺软怕硬的人,没有这一套,还真是不行。

当苗海潮听到这样的话时,他害怕了,心里敲起了小鼓,看来这个杜伏威不简单啊,不然的话,说话为什么这么硬气,即使他来投奔我,这样的人也是不好驾驭啊,要不和他干一场?看他话里话外的那个意思,好像很希望和我干一场啊?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敢说这样的话。

嗯,咱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苗海潮决定,归降杜伏威。

收编了苗海潮的部队,现在的杜伏威已经是个大老板了,但是要想成就霸业,当然是人越多越好。所以紧接着杜伏威又瞄上了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的赵破阵。

不过这一次赵破阵却主动找上门来,招降杜伏威。因为他的势力比杜伏威大。

杜伏威可不是苗海潮,凭你几句忽悠人的话,我就会投靠你。想要招降我,你得有两把刷子才行,咱两家还不一定谁吞并谁呢。经过一番研究后,杜伏威决定吞并赵破阵,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诈降!

他让辅公祏率领大队人马在外边接应。随后他只带了十几人去赵破阵那儿投诚并献上礼物。赵破阵一向轻视杜伏威,看到杜伏威来了很高兴,将杜伏威等一干人让进了内府。

喝酒,喝酒!来来,吃菜,吃菜!

这只能说明,赵破阵的脑系不是一般的差劲。结果赵破阵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被杜伏威当场刺杀。赵部群龙无首,全部归降。

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开始纵横淮南。

杜伏威,这个响亮的名字将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大业十一年(615),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反隋势力中颇有实力的人物,胸怀大志。他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山东境内)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不得已离开长白山。这次来到淮南投奔杜伏威其实是有些逃难的味道,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李子通的投靠使杜伏威实力大增,杜伏威当然高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我们常说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要是两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呢?

我相信,也一定会碰撞出火花,只是这个火花,不是绚丽的,而是血红的。

没过多久,李子通又突然就脱离了杜伏威,带着自己的部队去了海陵,自立门户。

刚来,为什么要走呢?是啊,为什么又要走呢?因为杜伏威逼着李子通必须走。

再不走,我的兄弟就都成你的了。

一山难容二虎,一军没有二主。

在左才相手下,李子通就是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而被迫出走。在杜伏威这里,难道李子通就变成绵羊了?答案是:不可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里边杜伏威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可否认,杜伏威和李子通虽然都是枭雄,但凡枭雄之类的人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心胸狭窄,猜忌心强。杜伏威对于李子通的到来,表面上很高兴,暗地里却是猜忌。

相信杜伏威对李子通被迫脱离左才相一定有所耳闻。李子通投靠杜伏威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内心深处也是防备杜伏威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体。所以两人在一起时,基本上都是面和心不和。

我相信两个人,经常会有些摩擦性的语言,甚至有时杜伏威还会说些带刺的话,刺激李子通。而李子通也不是省油的灯,与杜伏威这个领导处处抬杠拌嘴。

时间一长,李子通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杜伏威肯定会给他小鞋穿。所以李子通最终决定,向杜伏威打个辞职报告,别等你炒我,我先炒了你。不过虽然我走了,但是杜伏威,你的做法实在让人受不了,我李子通不是光杆司令,我手底下也有兄弟,我岂能就此善罢甘休?

所以,结论就是———必有一战。

率先出手的是李子通,他让手下人袭击杜伏威。杜伏威由于没有防备,被打得大败,幸亏手下的大将王雄诞挺身而出,在危难时刻抱着杜伏威躲进了芦苇丛中,方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