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告密之风,封住了天下之口(第7/7页)

刘祎之从牢狱被送回府邸,他并没有呼天抢地悲鸣。刘祎之已经做好了死前的一切准备,回到家中,沐浴更衣,面色平静,他让儿子给武则天写个感谢信(谢表)。他的儿子难过得心如刀割,哪里还能写出什么感谢信!

刘祎之自己操起纸笔,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写了几大页纸。谢表中有个人感情的流露,也有对帝国前途的忧思。四个监刑官面面相觑。王本立征求其他三个监刑官的意见,出卖刘祎之的贾大隐也在其中。

写完,刘祎之把笔一掷,端起桌上御赐的毒酒,笑着对一旁的贾大隐说:“贾兄,太后有没有请你与我共饮此杯?”

刘祎之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时年五十七。面对死亡,刘祎之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武则天和刘祎之本来就是两个思想互不相容,却又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人。虽然在特殊时期,彼此认可对方的器重,但时过境迁却又不肯让步,最后只有相互撞击而迸出火花。

由于工作之便,台秘书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看到刘祎之临终给武则天留下的那份谢表,被刘祎之临终之言所打动。他们逢人就替刘祎之鸣冤,认为朝廷失去了一位有才干的忠臣。

这件事被武则天所知晓,二人同时被贬黜外放。

作为北门学士之首的刘祎之是武则天身边的头号红人,他的死完全是自找的。

朝臣之中,刘祎之算不上是好人,也算不得坏人,他用自己的结局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和骄傲,不因权势而凋亡,也不因富贵而折断。

北门学士曾经是政坛一股重要力量,刘祎之被除掉后,能在武则天面前说上话的只有两个人,范履冰和周思茂。

明堂之制,借建李唐宗庙为由修武周祖庙,都是这两个人出的点子。此一时非彼一时,当年组建北门学士,武则天是押宝未来;而今天的北门学士,已经没有多少可榨取的剩余价值。

没有利用价值,又掌握太多机密,不收拾你们,收拾谁?

周思茂,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下狱死。

元万顷,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为酷吏所陷,配流岭南而死。 

范履冰,曾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因举荐不当被杀。 

曾经翻云覆雨的北门学士,除了武则天临朝前自然减员(病亡)的苗神客与胡楚宾二人,其他人都被武则天诛杀殆尽。 

对此时的武则天来说,世间已无可信之人,世间已无不可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