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场风月撩人的死亡游戏(第5/6页)
高家是长孙无忌的舅族,曾经因长孙无忌的案子而受到牵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才会惊恐到要手刃家门子弟。
令朝臣们感到不解的是,太子谋逆案是大案,为何没有像先前几个类似的大案?
在这场由太子李贤谋逆事件引发的清洗风暴中,有人出局,就有人从中捞到政治资本。
对大多数官僚而言,武则天采取的是收买人心的“媚众”手法。她知道,在这时候,残酷打压并不是她的最佳选择。
审来审去的结果是堵住了所有的口,人证、物证俱在,获罪者又是堂堂太子,岂能随便定罪。况且,此事事关身家性命,一个人如果不是活腻了,谁也不会站出来自找麻烦。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朝中的舆论保持了一致:官员们纷纷指责太子李贤辜负圣望,图谋不轨,盛赞“二圣”以国家利益为重,大义灭亲,为古往今来圣君典范。
那些在此案子中立功之人,则从此交上了好运。在太子李贤被废后,高宗慰勉原东宫官员,李义琰涕泪交加地在皇帝面前自我检讨,而薛元超则手舞足蹈地谢罪,动作与表情极为夸张。两人的态度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能够得到豁免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所以才会在得知结果时喜不自禁。
李义琰后来被迫辞职,薛元超却升为中书令,同事不同命,再一次透露出薛元超在这次办案中扮演了一个为人所不齿的角色。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之所以没有再次对权力系统来一次大清洗,更多是基于现实的考量。经历过永徽政治改革洗礼之后的朝堂,需要保持一个有经验的宰相班子。如果将那些与太子有交集的宰相全部清除出去,恐怕一时半会也难以找到有宰相之才的人来共谋治国和辅佐新太子。
深谙权术之道的武则天,也能够体会到高宗内心的顾虑,所以并没有采用激烈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将相大臣,而是采用了较为缓和的区隔处理,以免引起高层震荡,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裴炎、刘祎之、元万顷、范履冰、周思茂等人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在朝廷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渐渐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集团。
尤其是裴炎,他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他的飞黄腾达与武则天的崛起息息相关。主审这个案子,正是裴炎捞取政治资本的关键一步棋。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位才子的另外一面,说他攀附权贵也不为过。人在局中,又怎能独善其身,破局重生?
北门学士裴炎由武则天私人的笔杆子,变成了高级政府官员。
3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二十二日,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别院。
废李贤的第二天,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三子英王李哲(即李显)入主太子宫,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对武则天来说,她的内心有着旁人难以理解的痛苦。生存的历练,虽然让她比其他女人看上去显得坚硬,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那些与她为敌的皇子都是她的亲生骨肉。
宫女们从来没有觉得武则天有衰老的迹象,五十多岁的妇人,表面上看,也只有四十岁上下。但今天在新太子继位大典之前,她们在为皇后化妆的时候,觉得她一夜之间好像老了很多。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废太子李贤之事搅得武则天心情烦躁不安,郁怒、愤恨与哀伤交煎。
年月对人,总是平等的。虽然武则天颐养得如此好,但是情绪总是会暴露一个人的真实年龄。可是等到她立于紫宸殿前,那个明艳照人、精神奕奕的天后又重新回来了。
武则天是一个具有无比精神力量的女人,任何打击,都不会使她跌倒。她表情坦然,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不曾掀起内心的任何波澜。她对于下决心要去做的事从来不曾有过迟疑,也绝不后悔。
虽然武则天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失去了一个亲生儿子,但是却消除了一个威胁自己的隐患,扫荡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相比之下,失之甚少而得之甚多,放在政治的天平上考量还是划得来的。
新太子是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哲,原名显。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
第二年,幽禁了很长时间的废太子李贤被打发到巴州。太子也只是一张旧船票,过期作废。作为皇帝和皇后的亲骨肉,李贤连留京的指标都被取消了。
确定一切无法挽回,李贤只好独自上路。风中的李贤衣衫不整,身形单薄。想象昨日鲜衣怒马,少年狂歌;今日鹑衣百结,半生飘零。
李贤就这样上路了,等待着他的,是武则天补上的最后的一刀,还是长安传出的一纸赦令?
送李贤上路的还有一个人,新太子李哲。高宗与武则天共有四子,长子李弘从小就被立为太子,接受太子教育,学习东宫规范;次子李贤被封为沛王,三子李哲被封为周王,兄弟二人经常在一起玩乐;四子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