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千古一病文字狱(第8/8页)

乾隆根本不给江苏官员们解释的机会,立即下令把布政使陶易、扬州知府谢启昆等人革职,押到京城审讯。

帝王心黑似洞

乾隆在处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不是没有考虑到其中可能另有隐情,也就是说徐食田很可能是冤枉的。徐食田确实是在别人告发之前就把书呈交官府,但杨魁和萨载的奏折都说是告发后才送上去的。

乾隆想,如果徐食田在告发之前就呈交逆书,那么陶易判决蔡嘉树诬陷罪也是合理的,扬州知府谢启昆也是照章办事。没什么可指责的,唯一的罪犯就是蔡嘉树了。但是,这么一来,乾隆想震慑天下官员和百姓的政治目的就达不到了。

乾隆决定先让人弄清事实,事实出来后,乾隆很失望,原来徐食田真是被冤枉的,蔡嘉树确实是一个无赖。现在是应该处死好人,还是惩罚无赖,相信是个正常人都不难做出判断。

可惜,乾隆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帝王,在他心里有一个深深的黑洞,黑洞一旦张开嘴,所有良知和道德都会被吸进去,剩下的只有个人的欲望。

宁可故意杀掉三千,也不能放过一个,只有这样才能稳固江山。令人气愤的是,蔡嘉树最后也承认自己是诬告,乾隆要拿起屠刀还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如何给徐食田治罪呢?乾隆玩起了文字游戏,他让刑部官员把《大清律例》中的话换个说法,意思全变了,刑部官员对徐食田说:“听说别人要告自己,然后才能自首,不能算是真的自首,这种自首只能减罪,不能免罪。”

到最后连减罪也没了,官员们纷纷揣摩圣意说,这种自首太不真诚,所以不宜减罪。这条路打通后,后面怎么定罪全看乾隆了。乾隆说徐述夔这个人心怀大逆,对清朝极度不满,希望有一天遇到明主,反清复明,正所谓“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在乾隆看来这句诗的意思分明就是希望离开清朝,重新回到明朝。古代不像现代有穿越,回到明朝只能造反了。又说“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意思太明显了,“壶儿”和“胡儿”是谐音,壶儿搁半边就是推倒的意思,推翻了清朝自然就跟大明天子相见了。“青”字的形状像壶,把壶倾斜就会滴出水,也就是“清”字了,徐述夔确实太有才了。

最后我们看看处罚。

江宁布政使陶易被判斩监候,秋后处决,罪名是袒护罪犯,阻挠告状者;陶易没等到秋后处决,就在狱中病死。

徐述夔诋毁清朝,罪恶滔天,他的儿子徐怀祖将他的书公开出版,罪不可恕,两人开棺戮尸,枭首示众,抛尸荒野。

徐食田和徐食书被判斩立决;徐述夔的两个学生徐首发、沈成濯担任诗集校对,却不检举,斩立决;陶易的幕僚陆琰有心袒护犯人,斩立决。事后,乾隆“开恩”,把这五人的斩立决改判为斩监候。

这个案子中,徐家十六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斩首,其余人等发配为奴,财产籍没。

为徐书作跋的毛澄杖责一百,发配三千里。

扬州知府谢启昆杖责一百,服劳役三年。

写到这里,读者可能以为蔡嘉树肯定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奖金吧!蔡嘉树什么也没得到,判决书说他挟私报复,诬告徐食田贿赂官吏,本应有罪,念他检举逆案有功,将功抵罪。

最后我们说说为徐述夔作序的沈德潜,沈德潜是诗坛泰斗,也是乾隆的宠臣。在沈德潜生前,乾隆是非常器重他的,经常给他写信。沈德潜以九十七岁的高寿去世,乾隆赐他“文悫”的谥号,还亲笔为他书写墓碑。帝王是说翻脸就翻脸的,乾隆下令褫夺沈德潜的一切谥号和官职,并命人将自己亲手写的墓碑推倒,抹去自己亲手写的文字,再将墓碑捣成碎块,分散扔在荒野中,并在乡贤祠中撤出他的牌位。

乾隆把事情做到这份上,不单单是为了政治目的,里面还有极强的愤怒。若没有愤怒,他不至于连沈德潜的墓碑都要捣毁。

“十全武功”“诗人皇帝”这些称誉东西的背后,乾隆实实在在是一个权力野兽、政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