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千古一病文字狱(第7/8页)

怎么就给盯上了呢?

有人猜测,徐述夔给小楼取名为“一柱楼”是有深意的,“一柱”便是“易朱”的意思,由此推测徐述夔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当然也有人说,徐述夔取这个名字是想表现自己鹤立鸡群、卓而不类。这些看法都只是猜测,即使徐述夔真有“易朱”的意思,也不能根据这个楼名给他定罪。

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刊发了父亲的书籍后,还到处送人,在出版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争相购买徐述夔的书籍。连江南诗坛泰斗沈德潜也赞不绝口,沈德潜跟徐述夔在同一年考中举人,两人虽然交往不是很密切,但也认识。他亲自为徐述夔写了一篇传记,称赞徐述夔人品和才华双绝,是天下读书人学习的榜样。

这桩文字狱是在徐述夔书籍出版十四年后爆发的,究竟是如何引起乾隆的注意呢?

原来徐述夔的家乡有几个望族,徐家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跟蔡家的关系很不好。两家经常闹矛盾,对簿公堂。乾隆四十二年,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去世,蔡家这时想赎回以前卖给徐家的田。徐怀祖曾经花了两千四百两银子从蔡家买了几顷的土地,当时是公平交易,愿买愿卖。

没想到蔡耘的堂兄蔡嘉树考上监生后,忽然要赎回田地,借口这块地里有他们家的祖坟。赎回也没问题,出价要合理,但蔡家只肯出九百六十两。不升值也就算了,你还贬值,谁卖啊!徐怀祖的儿子徐食田和徐食书很为难,他知道这是蔡家故意要敲诈他们。

蔡家在这个时候敲诈不仅仅是因为徐怀祖过世,更主要的是乾隆的禁书政策越来越严厉。蔡嘉树看过徐述夔的书,知道里面有文章可做。所以他威胁徐家,如果不把田让给自己,就告官。

徐食田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觉得与其被蔡嘉树勒索要挟,不如主动将祖父的作品呈给官府。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有据可依的,乾隆颁布了谕旨,只要在两年的限期内交出禁书,可以免掉私藏禁书的罪名。

蔡嘉树敲诈不成,岂肯罢休,便去东台县县衙告发徐述夔书中有悖逆的话。县令不敢做主,立即送到江苏书局。江苏书局那边又把书退回来了,让他们标上“违碍”的句子。与此同时,东台县县令在判徐蔡两家的官司,把有祖坟的十亩田拨给蔡家。但蔡嘉树仍不满足,这距离他的期望还有距离,他甚至认为县令偏袒徐家,准备一举将徐家和县令一起告倒。

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蔡嘉树直接跑到江宁布政使衙门去告状。布政使官员陶易也不是傻子,了解整个案情后,他认为是蔡嘉树想低价赎回田地,没有得逞后故意报复;徐食田在规定时间内交出了禁书,理应免罪。陶易对蔡嘉树的行为非常鄙视,还在他的告发信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陶易知道蔡嘉树是个卑鄙小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便让幕僚陆琰去处理这件事。陆琰比陶易的性情更耿直,他给蔡嘉树发出了一个警告:“写书的人如果在诗句中有疑似悖逆的文字,却没有实际悖逆的行为,那么,这个检举作者的人要判处诬告罪。”实际上是警告蔡嘉树及时收手。

扬州知府谢启昆后来才得知此事,说实话,他是胆战心惊的。虽说陶易是他的上司,但他做官时间比陶易要长,知道文字的问题不能这么随便处理。本来,徐家已经把书在规定时间内交出去,蔡嘉树是无事生非,案子可以轻松了结。但这事千万不能让乾隆知道了,乾隆对文字向来是宁紧勿松的。

它又是如何变成一个惊天大案呢?这还得从我们喜闻乐见的宰相刘罗锅说起。

刘罗锅干的好事

扬州衙门本来是想快点了解案子,不想也不敢惊动乾隆。没想到,乾隆居然知道了,这个惊动乾隆的人便是刘罗锅刘墉。刘墉当时在江苏担任学政,一个门生送给他一本《一柱楼诗》和沈德潜写的《徐述夔传》。

刘墉是个非常忠心的奴才,他收到这本书后,立即上报给乾隆。乾隆拿到诗集,很快就读完了。诗写得还不错嘛,乾隆心想,但是里面愤激的话太多了,这个徐述夔是不是生前吃了火药。乾隆告诉刘墉,如果这个徐述夔还活着,一定得好好惩罚他,他的孙子徐食田是在别人告发后才把书交出,也应该治罪,沈德潜不知好歹,为他作传,本来也该治罪,看他已经去世,就算了吧。

乾隆刚开始时也没想要大惊小怪,不过江苏巡抚杨魁给他一个奏折后,一切都变了。杨魁把蔡嘉树告状的过程添油加醋地复述了一遍,他说徐食田贿赂官吏,阻挠蔡嘉树告发。乾隆愤怒了,他让人把徐食田押到京城。

署理两江总督萨载火上浇油,极力怂恿乾隆把这个案子搞大,将徐述夔开棺戮尸。乾隆同意,将这个案子定为“罪大恶极”的逆案。乾隆其实是想把这个案子搞成一场政治运动,通过禁书达到思想改造和震慑官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