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熙来了(第9/9页)

鳌拜擅权康熙早就看不下去了,如果不尽快拿下鳌拜,他感觉朝政会越来越混乱,自己的权力也会面临着诸多不稳定因素。既然不能请示孝庄,那就来个先斩后奏。

擒拿鳌拜之后,康熙最担心的莫过于孝庄的态度。如果孝庄不同意这事的话,康熙估计也只能乖乖地放了,除非他敢进一步软禁太皇太后——康熙不是没有这个胆子的。康熙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木已成舟后,孝庄如果否定他,事情就不好收场,顺水推舟是人的正常本能。当然,康熙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和祖母翻脸,自己单干,让祖母出局。一个花季少年能有这么惊人的权谋和敢作敢当的勇气,确实让人震惊,让人佩服,也让人心底发寒,然而这正是帝王的本色。

应该说,顺治的一生致力于对孝庄的叛逆,但顺治至死都没有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最终这个任务被他的儿子康熙完成了。相信,顺治九泉之下也会瞑目的。

结果出来了,康熙胜利了,孝庄妥协了。孝庄虽然妥协了,但提出不要把斗争扩大化,尽量避免引起社会动荡。这一点,康熙欣然接受,毕竟他不是朱元璋那样的刽子手,动不动就喜欢集体屠杀。

扳倒鳌拜,康熙的人生之路就顺畅得多。然而,这件事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康熙不光打倒了权臣,还结束了孝庄幕后操纵国政的局面。从此,大清国康熙一个人说了算。

康熙成为权力竞争的最大赢家,在对待祖母孝庄上面,就表现得特别孝顺,这种孝顺似乎有些过了头,过了头的东西就给人作秀的嫌疑。孝庄外出疗养,一向亲政的康熙也会陪同前往,不离左右,在世人眼里,康熙绝对是一个孝顺孙子的典范。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夭折、皇后生病,康熙也居然瞒着不告诉祖母,还是陪着祖母。

康熙这么做或许是为了弥补孝庄对自己的不满,一个权力熏天的女人突然之间没有了权力,肯定会有失落感的,哪怕这个女人的权力欲望不是那么强。康熙坚持这么做只是为了告诉祖母一个道理:人走了,茶还是热的,没有权力,亲情还是有的。

后来的二十多年里,康熙隔几天就向祖母请安一次,孝庄感动之余分明也觉得这孩子还防着自己,怕大臣跟自己走得过近,分了他的权。孝庄其实不是一个权力欲望特别强的女人,到了晚年,她也只想好好过日子,犯不着跟孙子去争权。

从此以后,康熙开始逐步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