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熙来了(第8/9页)

鳌拜被捕后,遏必隆和一等侍卫阿南达等也被抓了。经过详细调查,并没有发现遏必隆有结党的痕迹,但遏必隆明知鳌拜结党作恶,却不进行弹劾阻止,被革去爵位,一等公爵的封号传给儿子。鳌拜的一些党羽比鳌拜的下场还惨,内大臣兼大学士班布尔善、鳌拜的弟弟穆里玛和侄子塞本得以及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吏部侍郎等人,全部处以死刑。

对于一些趋炎附势、巴结鳌拜的小人,康熙选择从轻发落,教导训诫一番之后,继续做官。

幕后高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康熙亲政之初,孝庄在背后遥控指挥。在许多人眼里,孝庄就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如来佛,康熙的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凸显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很难解释康熙后来的作为,那时孝庄已经死去了多年,康熙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既打败噶尔丹,又把俄罗斯搞得服服帖帖。在康熙时代,清朝的版图达到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即使康熙在十几岁的时候,也是有自己独立思维的,绝对不是任何人的傀儡。既不是鳌拜的傀儡,也不是孝庄的傀儡。所以,康熙和孝庄的关系事实上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温情:一对感情深厚的祖孙。由于处在权力的高位上,两人的关系事实上是非常微妙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康熙智擒鳌拜这事情是在孝庄的授意下进行的,还是康熙“自作主张”的。

要解开这个谜并不容易,只能根据史料发现蛛丝马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收有一份《康熙帝钦定鳌拜等十二条罪状谕》,里面的日期是“康熙八年五月十二日”,但是《清圣祖实录》里面记载康熙捉拿鳌拜的时间为“康熙八年五月戊申”,也就是五月十六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康熙捉拿鳌拜的时间比史书记载提前了五天,史书记载的这天实际上并不是擒拿鳌拜的时间,而是向王公大臣宣布鳌拜罪状的时间。

中间这五天,康熙在干啥呢?为什么他没有立即向朝臣宣布鳌拜的罪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牵涉到康熙和孝庄的关系。

这五天的时间里,康熙就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为啥?因为捉拿鳌拜这事完全是他自己的主张,所以现在他正在等慈宁宫那边的态度。

康熙为啥事先不请示孝庄?因为他认为孝庄不会支持自己,一个是怕自己把事情办砸,另外以孝庄的性格也不会同意做这么出格的事情。四个辅政大臣是孝庄亲自选定的,康熙亲政后,孝庄又挽留辅政大臣。康熙曾经就亲政的事情亲自询问过孝庄,孝庄以一个长者的眼光说道:“钱粮、刑罚这些事,事关重大,你又不太了解,如果出错了,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毫无疑问,四大辅臣把事情搞得也挺乱的,尤其是鳌拜,但是孝庄一直坚持维稳逻辑,不想把问题进一步弄复杂。

一般人认为孝庄对康熙非常信任,康熙也对孝庄很信任。事实上,真是这样吗?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庄对于这个孙子能否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心存怀疑的,这种怀疑非常正常,搁谁谁都怀疑,一个少年能够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吗?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么多昏君暴君就知道了,那些人大多是成年人,结果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而康熙还未成年呢!

当然,孝庄最担心的还是康熙身上有顺治的影子。可以说,顺治已经给孝庄造成了心理阴影,偏偏康熙身上有很多顺治的影子,比如喜欢汉文化,父子俩都有叛逆倾向。所不同的是,康熙似乎比顺治更沉稳、更细心,也更现实,但是他们父子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孝庄对顺治更多的是否定,而康熙却更多的是认同,他觉得当时很多人没理解父亲,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其实是一个天才的管理者,高瞻远瞩,秉性真纯。

所以,康熙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顺治“平反”,他想告诉世人,我老爸是被人抹黑了,没有宣传说的那么差劲。他为顺治修建了“孝陵神功圣德碑”,通过歌颂顺治含蓄地表达了对孝庄当年崇尚满洲贬低汉人的不满。

这些做法毫无疑问让孝庄很担心康熙变成下一个顺治,这可能就是孝庄为什么让辅臣继续辅政的原因。孝庄已经六十多岁了,她不想再承受折磨,不想再有任何风浪,此时的她又如何能够理解胸怀天下雄才大略的康熙呢?换句话说,孝庄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别出乱子就行,而康熙却想独步历史,成为开疆拓土的千古帝王。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顺治身上的那些叛逆和敏感,康熙都继承了。但是更可怕的是,康熙比他父亲多了沉着、勇气和城府,俨然是一个经过改良修复的升级版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