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欺负的晚清政府(第3/5页)
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承德。10月13日,英法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10月18日,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大火持续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后又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先后与英(10月24日)、法(10月25日)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增加对法对英赔款各达800万两;增开天津等通商城市;准许招募华工出国;等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以19000人对清军200000人,最后是英军523人伤亡(其中69人死亡),而清军伤亡22790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出动17700人和173艘军舰,打败了约200000人的清朝精锐,以405人的伤亡换来了清军21500人伤亡。不知道这两次战争在世界军事史上是否称得上是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案例。
当英法联军在南方给大清帝国施加压力不断掘取财富与利益的时候,俄国在北方趁火打劫,也加紧了抢夺的进程。
大家知道,清朝是个民族统治的国家,小民族统治大民族。这个不自信的小民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入关后实行了民族隔离制度,颁布禁关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称其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94,要保护“参山珠河之利”。95由于对东北的长期封禁政策,使得这里的千里沃野荒无人烟,这就让俄国人占了便宜。
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沙俄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以“助华防英”为借口在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要求“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谈判无果,武力威胁,终于在28日签定《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俄国船只航行。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奉命谈判的是28岁的恭亲王奕,因求和心切,请求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伊格那季耶夫乘机要挟,要求清政府必须在与英、法谈判时事先就谈判的全部内容征求他的意见,并同意他在此前就领土问题所提出的要求,奕慌忙表示接受。没过几天,伊格那季耶夫就坚持中俄谈判要对英、法保密,并向奕提交了一份中俄条约草案作为谈判的基础,逼迫清政府接受沙俄的苛刻条件。中方代表在谈判中受尽屈辱,任人宰割,对俄方的要求不敢提出异议。10月14日,奕被迫与伊格那季耶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等等。
按照《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自1862年(同治元年)8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与俄国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札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开始勘分中俄西界的谈判,多次谈判无果。1863年(同治二年)3月下旬起,沙俄西西伯利亚总督出动俄军,向中国西部境内纵深地带推进,直指塔尔巴哈台、科布多、斋桑淖尔、伊犁等战略要地。恭亲王奕认为:“该国如此强横,若不早为完结,诚恐酿成不可收拾之势。”于1863年(同治二年)9月上旬向沙俄驻华代办表示,准备接受俄方在塔尔巴哈台提出的“分界议单”(即“国界草案”),并提出以撤退入境俄军为交换条件。11月,明谊接到谕旨,随即照会西西伯利亚总督,要求俄方明年派员前来“商办换约”。俄方借口来照中有“商办”字样,表示拒绝。1864年(同治三年)5月,俄军乘新疆回民反清起义之机,继续入侵中国西部地区,并于六七月间强占伊犁西北的博罗胡吉尔卡伦,伊犁岌岌可危。8月11日,伊犁参赞大臣明绪迫于形势,致函西西伯利亚总督,“准照议单,约派使臣,速来换约”。俄方见签约时机成熟,表示同意。10月7日,签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