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欺负的晚清政府(第2/5页)

1813年(嘉庆十八年)九、十月间,在河南、直隶、山东三省交界地带和京畿地区爆发了以林清、李文成为首的天理教民变,造反的教民先后攻占了河南滑县、直隶长垣、山东定陶、曹县等地。农历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两小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猝不及防,一败涂地。攻入皇宫后,为了寻找并杀死嘉庆帝,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四处寻找。宫廷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皇宫内一片混乱。部分义军甚至冲至养心门,正在读书的皇子绵宁(后改为旻宁,即道光皇帝)疾呼侍卫,竟无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得亲自拿出鸟枪抵御,击毙了两名义军士兵。嘉庆皇帝为此下诏“罪己”,并在临终前告诫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变”。这次天理教起事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让人感受到了清朝政府的衰败。一是一伙不到百人的“乌合之众”,居然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二是起义军在攻入皇宫后分成小队“扫荡”,宫内的侍卫居然还无法将其剿灭,最后依靠正规军火器营才完成镇压,各个击破,想想实在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90

清政府虽然虚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政府之力对付个别侠士和小规模的民变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付真正的悍匪,就不是这样的了。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出海口。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害怕了,罢了林则徐、邓廷桢的官职,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1841年2月23日,英军再次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5月21日,奕山91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带着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次日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奕山竖起白旗求和,签订《广州和约》,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英军收钱后也撤出广州。

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

1842年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50万两赎城费,免受军事占领。

外国兵与中国女人

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国人尽知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由此开始。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一艘叫“亚罗”号的商船上抓走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这个“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被抓的12个人也是中国人,但是这个中国商船却偏偏挂了个英国国旗92,抓捕过程中,不知是哪个很有爱国热情而又没有政治敏感性的士兵看着生气,就把那面英国国旗给拽下来了,还踩了两下。这下问题麻烦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93立即释放被捕人犯(此船的确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向英国政府道歉(因踩国旗而污辱了英国)。叶名琛答应放人,但不道歉。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1856年2月25日,法国神父马赖因包庇教徒马子农、林八等抢掳奸淫,被新任知县张鸣凤下令拘捕,拷打致死,后斩首示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提出“为保护圣教而战”口号,在1857年与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1858年6月,钦差大臣佳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设口岸通商;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享受最惠国待遇;确定领事裁判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