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 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第9/11页)

  • 庄逢甘(1925—2010),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员等职。​​​​​​​​

  • 应该是指旧金山的扶轮社。​​​​​​​​

  • 冯元桢,1919年生,美籍华裔生物力学家。1941年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大学毕业,1943年在该系获得硕士学位,不久赴美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并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9年)、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2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

  • 柏实义(1913—1996),空气动力学家。1935年从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1937年赴美国留学,193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在加州理工大学获航空工程和高等数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到已迁重庆沙坪坝的母校中央大学任航空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再次赴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到马里兰大学流体力学及应用数学研究所任研究教授直至退休。​​​​​​​​

  • 唐有祺,1920年生,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做博士后,1951年7—8月转道欧洲历经艰辛归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等职。​​​​​​​​

  • 鲍林(L. C. Pauling,1901—1994),美国化学家。1954年因对化学键本质和对蛋白质结构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地面核试验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肖健(1920—1984),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 安德森(C. D. Anderson,1905—1991),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正电子而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吴耀祖,1924年生,美籍华裔流体力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爱荷华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61年起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2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4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

  • 罗沛霖(1913—2011),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1935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48年9月接受中国共产党指示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50年夏天提前进行博士论文答辩(1952年被授予电工、物理、数学专业特别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9月归国,先后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担任重要领导职位。​​​​​​​​

  • 李正武(1916—2013),原名李整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W. A. 福勒、M. 德尔布吕克人,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10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先后在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 鲍文奎(1916—1995),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39年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1947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留学,1950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9月归国。先到四川农业科学研究所任食粮组副主任,1956年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 1949年6月18日,留美中国科协在匹兹堡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来自匹兹堡、芝加哥、纽约、波士顿、费城等13个区会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参见傅琳《留美科协成立始末》,《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40—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