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8/10页)

永历七年(1653年)七月,奉钱谦益之命前往西南联络的姚志卓抵达贵阳,面见了孙可望,后又到安龙觐见朱由榔。钱谦益“长江大会师”的宏伟计划,得到了朱由榔、孙可望的支持,他们都认为这个“合流”计划相当靠谱。

钱谦益利用刘孔昭(弘光覆灭后投到鲁王麾下)的关系,联络上了张名振、张煌言。二张对这个计划更是喜出望外: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咱早就未卜先知,在长江口蹲着了。

张名振还给钱谦益吃了一颗定心丸:江浙一带粮食多,郑成功肯定会支持这个作战计划!——看来,郑成功早已饿绿了眼,地球人都知道!

两头都有了回应,钱谦益、柳如是夫妇率领其他江南抗清义士也积极行动起来,散尽家资招募江南、江西抗清义师,接应从两端进攻的正规军。

可以断定,这将是南明政权“翻盘”的最后时机!

永历八年(1654年)正月,张名振、张煌言、刘孔昭抢先采取行动,率舟师第一次进入长江。

“浙系”水师的实力不是盖的,一举冲破清军多道江防要塞,包括南通狼山—常熟福山、江阴—靖江、常州孟河—泰兴杨舍、扬州三江—镇江圌山等四道岸防封锁线,于二十一日抵达瓜州。

在瓜州地区,张名振等人率五百多名兵登岸,缴获清军的江防大炮,并在金山寺遥拜地处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

下游开打了,长江上游却静寂无声。

张名振、张煌言没有等到孙可望开始动作的消息,却等来了清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派出的援军,张名振不想打草惊蛇,率部撤退。

回到崇明,张名振百思不得其解:老钱不是说联络好了吗?“合唱”怎么成了“独唱”?

转念一想,张名振觉得是自己太着急了。崇明到南京不过几百里水路,孙可望却要走几千里,还要一路攻城略地。人家又不是空军,哪有这么快!

估摸着时间应该差不多了,张名振于三月底率六百余艘战船再次进入长江。

四月初七,“浙系”水师抵达仪真。可是,长江上游还是没有消息,马国柱又开始调遣军队围剿,张名振继续选择撤退。

张名振有点不甘心,如今物价飞涨,出来一趟不容易,总不能空着手回去吧?上次白跑一趟,好歹缴获几门大炮,又在金山寺遥拜了一下,这次说什么也要有些斩获。

但是,清军坚决不能再打了。万一揍得太狠,引起清廷的警觉,再派大军南下布防,“长江大会师”的计划可就麻烦了。

张名振也是损,军队不能打,就勒索路过的盐商。可做大生意都“刷卡”(当时叫银票),身上没带多少现钱。张名振不甘心,索性放把火烧了六百多条商船,然后打道回府。(索盐商金,弗与,焚六百艘而去。)

张名振本来想在五月三入长江的,但出了一点麻烦——跟郑成功一样,饿!

虽然“浙系”军队已在崇明开荒种地,但作物生长需要时间,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迫不得已,张名振只得亲自率船队去温州买米。郑成功是连买带抢,看来张名振还是要厚道一点。

出来一趟不容易,张名振顺道去舟山骚扰了一下,又索性走得更远一点,到厦门跟郑成功叙叙旧。说“叙旧”是假,“化缘”才是真。大家都这么忙,谁有工夫扯闲篇!

张名振将自己两入长江的经历添油加醋地吹嘘了一番,正为粮食发愁的郑成功心动了,眼都没眨一下,就调陈辉率五千水兵、一万陆兵跟张名振北上。

老郑可是从来没有这么大方过!

得到郑成功的增援,张名振胆识愈壮。考虑到孙可望顺江南下需要时间,张名振只能耐住性子在崇明岛耗时间。等到九月份有点手痒,张名振朝上海捅了一下子,吓得上海知县赶紧求援。江宁巡抚周国佐率军火速增援,方才稳住上海局势。

眼看到了年底,张名振不想再等了,带着四百多艘战船第三次进入长江,于十二月十八日进抵南京远郊的燕子矶。清军大为震恐,惊呼“咫尺江宁,势甚披猖”,马国柱带着提督管效忠指挥南京清军“奋勇截杀”,咬牙坚持。由于长江上游一直没有动静,张名振独木难支,万不得已之下退出长江。

张名振三进长江却无果而终,遭到“浙系”、“闽系”官员的诸多责难,认为这种劳而无功的行动实属败家。张名振百口莫辩、心情极度抑郁,只有埋头固守于崇明岛。

从年头到年尾,张名振按照钱谦益“长江大会师”的宏伟计划,三次挥师进入长江。但是,孙可望这一年来一直按兵不动,直接导致会师计划破产。

出现这样的状况,不禁令人心生疑窦,孙可望到底在搞什么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