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辛亥革命知见(第9/9页)

我引用葛文逾原文三分之一,为明了辛亥革命浙军之攻打南京,浙军之所以为浙军,它与沪军的关系,我不厌烦琐。观此可以知沪督所贡献,不只在上海,而实有关全局。我再引《膺白故旧感忆录》俞寰澄(凤韶)先生文以结束此章,文曰:

我与膺白先生第一次识面,是在上海城内旧海防厅开会时。上海已经光复了,由李燮和主持军事,过了三日,乱糟糟一无办法。南京第九镇(徐绍桢)举义失败,情势危急,革命党人与地方绅士,共同在海防厅开会,商量办法,急切没有头绪。膺白先生忽由人丛中挺身出来,一番激昂慷慨的演说,决定组织都督府,推陈英士先烈为都督,大计遂定。那时英士先烈与膺白先生尚不十分相熟。后来组织参谋团,杨谱笙君与我,力推膺白先生为参谋长,把沪军都督府组织起来,操练军队,会攻张勋于南京,由膺白先生计划居多。

观此,英士先生任沪军都督,膺白任参谋长均是被推举的。乱糟糟中组织起来,以成此一大重镇。而英士先生与膺白,亦因这番共事而私交益厚,结金兰之契,不是为私谊而互相推重的。膺白对于浙军的供应更不必说,他自己正在切实练兵北伐,而毫不私心,举上海仅有的全国最新式大炮,尽以与之浙军。他往前线劳师之日,正是前线忍饥忍寒之时,是不待请求而自往。诸如此类,与后来他的首先裁兵,只有一个公的目标——为国家。我曾听到过廿三师一位团长傅孟、一位独立营长徐士镳的谈论说:“看看人家的队伍不像队伍,我们的真可爱呀,谁比得上我们的队伍?”这已在廿三师解散以后。傅、徐二人是膺白在浙江武备同学,参与杭州光复,参与招募并训练廿三师之事,其时他们已进入北京陆军大学了。辛亥时,虽不免亦有为个人权利者,然天真而对着一个公的目标,为国家而克己者,洵不在少数的。

而陈英士先生、蒋先生与膺白,对于辛亥革命这段重要历史,都是事先有很久的功夫,临事有极大的努力,各发挥其蕴蓄的力量,而得此片段的成功。他们的友谊筑基于爱国的目标上,故主张尽有时同有时不同,而友谊与爱国精神,始终如一。

(原载《传记文学》第七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