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武皇帝与后主(第7/7页)

高家子弟或杀头,或流放,流放者均死于异域边地,只有一个哑巴和疯子活下来。高孝衍不在此列,因为诏令发布之前,高孝衍死了,郁闷而死,气恼而亡。高孝衍痛恨嗣君和执政大臣的无能,后悔自己韬光养晦,未能挺身而出。其实,北齐亡国并不在于没有好皇帝,没有好臣子。高洋一代怪杰,高湛、高纬固然比不上北周诸君,但北齐国臣子无论文武均优于北周。文有杨愔、赵彦深、祖珽,武有段韶、斛律明月、兰陵王。然而一个不团结的国家,一个内斗的王国,没有任何理由长保不败。与其说北齐亡于北周,莫如说亡于自己,亡于鲜卑人与汉人的内斗。北周与北齐的生死较量在宇文泰和高欢时代就播下种子,民族融合的府兵团结了鲜卑与汉人,而高欢的民族政策只能使北齐各代君主疲于应付。在那个年代,谁解决了民族的纷争,谁能获取天下。

北齐亡国不冤。周师入邺城,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让人打扫卫生,对大家说:“扫干净一些,周朝皇帝要来了。”家人不信。话音未落,周武帝宇文邕到。北周使者第一时间赶到李德林家捎来宇文邕的口信:“朕平定齐国最大的收益在于得到你。”这句话虚伪,虚伪得令人难以置信,当事人却感动得受宠若惊。李德林的儿子即《北齐》作者唐代史学家李百药。

宇文邕对文士的态度注定得到倍受鲜卑人折磨的北齐汉化贵族的欢迎,这也是北周军在河北未遇到抵抗的原因。北齐出使突厥的使者纥奚永安说过一句话:“天下谓大齐无死节之臣。”没有人愿意为北齐尽忠,大多数北齐臣子投降了,少数人归隐山林,没有一个人愿意以身报国,足以说明北齐政治的失败,教育的失败。

公元578年,灭齐第二年五月,周武帝宇文邕亲率大军讨伐突厥,未到塞上病倒军中,六月返回长安一命呜呼。这位一生穿布袍、盖布被,后宫妃子不过十余人,靠一人之力诛杀权臣的一代雄主时年三十六岁。

宇文邕开启了一个大帝国,东西混一、南北一统、席卷八方、威震四域的大帝国。征伐的号角自宇文邕吹起,他也无愧于北周高祖的庙号。

已陷。”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