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蛮帝陈霸先(第8/14页)

说长孙俭奇怪,因为在他手下做事比较舒心,不必担心受罚。比如,辖区内有个县令犯法,长孙俭不处罚县令,脱光衣服自罚三十大棍。如果据此认为长孙俭仁慈,那你犯了一个错误,对自己下得了狠手的人,怎么可能软弱。从此以后,长孙俭手下的官员无人敢犯法。此次南征江陵,长孙俭是第一个倡议者。

大军出武关,西魏军诸位高级指挥官骑在马上闲来无事聊天,长孙俭问战术大师于谨:“咱们替萧绎想一想,该如何对付我们?”

宇文护不以为然,你不好好考虑一下分内工作,做好大军的补给,瞎操哪门子闲心。宇文护战功平平,无政绩,无资历,属于三无产品,之所以能混上与柱国大将军于谨同级别的公爵完全靠裙带,标签官二代,宇文泰的侄子。这一次南征纯属镀金。

于谨和长孙俭的祖先同为北魏国开国功臣,刘裕称之为“黑槊公”的于栗磾和被拓跋焘暴打过的长孙嵩。将门子弟交情一代又一代,说话比较随便。

于谨略一思索,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耀兵江汉,虚张声势吓唬一下,暗地里收拾铺盖逃跑,上策。放弃江陵外城,修筑工事,坚守内城,中策。如果他怕麻烦,觉得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就守卫外城,下策。”

长孙俭道:“估计萧绎会采取哪种对策?”

于谨微笑道:“下策。”

长孙俭又问:“何以见得?”

于谨回答道:“萧家立国数十年正值中原多事之秋,如今北方尚未统一,他们绝不会想到我们会分兵攻打江南。萧绎这个人懦而无谋,多疑少断。我敢断定,他必取下策。”

西魏大军与萧詧的襄阳军会师时萧绎皇帝正在讲课,讲解《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独眼龙一生恪守“不仁”的理念,漠然对待父皇和百姓的痛苦,漠然对待结发妻子、兄弟和子侄们的生命。前半生缩着脑袋做人,不敢为天下先数十年,坚忍后发。一朝得志,屠杀骨肉,肆无忌惮,岂不正是《道德经》阴柔的功夫?

独眼龙自诩道家大师,谁敢僭越其上。也难怪独眼龙至死不懂为什么会失败,他不相信命运,不相信神灵,不会像文盲项羽和侯景那样失败后绝望地大叫“天亡我也”。他想不通,有什么东西能够打败知识,而读书破万卷的他就是知识力量的化身。可惜,《道德经》讲得头头是道的独眼龙皇帝似乎并没有读懂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开篇已经告诉我们,刻意去做,永远达不到大道。有主观欲望的人不可能理解“道”的精髓,也无法理解“道”的奥妙玄远。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当萧绎争做皇帝的那一刻起,大道已离他远去。“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独眼龙深藏不露几十年,连心机深沉的萧衍也未看出他隐藏的野心,然而一念之间,修行付流水。读书不在多少,天下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萧绎不如刘裕,天下人直到那个赌徒混混即将登上帝位前夜仍然以为他是东晋王朝的大英雄。

于谨猜得没错,萧绎不相信西魏会攻打梁国,而今自己稳做江山,天下三分,难道宇文泰就不怕梁朝与北齐联手?

西魏大军压境,谣言满天飞。萧绎没有走,非但没有走,还镇定自若继续讲课,只不过官员和百姓们不如萧绎淡定,个个戎装在身,高度戒备。皇帝亲自登坛开讲传统文化,与会者清一色戎服军装,实为中国历史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

直到魏军入侵消息核实,萧绎才扔下《道德经》,派人飞奔建康命令王僧辩增援。梁朝大军屯驻建康实属迫不得已,侯景败亡后江北叛军投降北齐,北齐军趁机掠地。幸亏北齐皇帝高洋发动讨伐柔然的战争,御驾亲征塞北,北齐军两线作战,主力在北方,王僧辩得以屡次击败北齐军骚扰。

王僧辩接到命令立即动身西上,走得再快无奈路途遥远,西魏军行动更加迅速,宇文护和杨忠率骑兵卷甲疾趋,攻占长江渡口,一举切断萧绎的东退之路。

晚了,一切都晚了。萧绎登楼夜观天象,倚柱长叹:“完啦!”

人不可多疑,多疑难以果断。远在异国的于谨切中萧绎性格中的弱点。除去于谨所列举的上中两策之外,其实萧绎还有一个选择,他有两根救命的毫毛,由于猜忌的心理将毫毛束之高阁。

萧绎有四支精锐之师,王僧辩和陈霸先防备北齐入侵不得不滞留长江下游,还有就是陆法和与王琳的队伍。我们领教过陆大居士的智慧和法力,尚不曾知晓帅哥王琳何等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