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高澄遇刺谜案(第6/10页)

堂堂齐王、当朝宰相被奴才吓得像狗一般爬进床下脸面丧尽,但是保命要紧。高澄这一次选择倒也正确。第一,床榻沉重,兰京搬床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屋内有三个自己人,门外还有两名侍卫。即使这五个人不能制服兰京,堂外院内的人赶来,自己也能得救。

高澄想得挺美,从床底下也看到闯进来的杂七杂八的脚。但是,进来的人除了门外的王纮和纥奚舍乐,还有兰京的人。兰京不是一个人,是六个人。堂内的人数对比6比6,双方扯平。刺客有备而来,手里大约都拿着家伙。从武器装备上看,刺客占有绝对优势。高澄佩刀剑的可能性不是很高,虽然鲜卑人喜欢佩刀,但是南北朝的士人不喜欢舞刀弄剑,高澄附庸风雅,以文雅自诩,自己家里开个小会未必佩刀在身。陈元康等人自然也不会带武器,从事情的发展看,侍卫统领纥奚舍乐和王纮手中也无兵刃。

真正短兵相接,武侠小说中什么降龙掌、伏虎拳、一指禅、二指禅、鸳鸯腿均不好用,有家伙最好用。不等你扯开架子,人家武器招呼过来了。双方扭打成一团,陈元康争刀,怎奈兰京力气大,玩笔杆子的怎么比得过玩大勺的。兰京一刀捅去,正中陈元康小腹,肠子流了出来。纥奚舍乐和王纮空手与手执利刃的刺客搏斗,纥奚舍乐丧命,王纮身负重伤,犹在奋战。

千钧一发之际,杨愔和崔季舒选择了逃跑。杨愔和崔季舒虽然都是儒士,但是杨愔的一生历尽艰难,经历过韩陵山大战,每战当先,令士人大为感叹,赞为“仁者必勇”。打仗冲锋在前的杨愔非但不上前助拳,反而撒丫子往门外跑,惊慌失措地跑丢一只靴子。崔季舒和高澄是狼友,交情莫逆,熟悉殿内的格局设计,溜进厕所藏了起来。生死关头见真交,妹夫和狼友都跑了,反倒年龄比高澄大十四岁的陈元康以身捍卫。

两位侍卫头子不能跑,侍卫就是保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保安逃跑,太没职业道德。武侠小说里侍卫都是武林高手,其实不然,没那么多高手。反正纥奚舍乐和王纮未表现出侍卫头领的风采,一死一伤。

殿内六个人,两人逃跑,两人受重伤,一人丧命,另外一人缩在床底。七名刺客搬开大床,面对明晃晃的利刃,高澄懊悔,怎么能愚蠢到把侍卫安排去府外呢。后悔晚啦,刺客们一拥齐上,乱刃杀死高澄。

南北朝又一个大帅哥死掉,死得不值,命丧一伙奴才的刀下,时年二十九岁。再过些时日,此人注定成为一代君王。

东柏堂事件是一起偶然事件么?阴谋论者决不会认同,因为其中疑点太多太多。大家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此事件带头的刺客以及最大的受益者身上。

我们先看完故事的结局。首先,厨房里的厨师们最先得到消息,大小伙计们在厨房主管薛丰洛的带领下拿着烧火的木头等家伙把兰京等人抓获。可能与此同时,侍卫们也纷纷回到府里帮忙。接着,一个重要的人物登台亮相,高澄的二弟太原公高洋。

高洋从城东的双堂飞速赶到,处变不惊,神色平静,叛乱事件处理得干净利落,将六个人一刀刀切成肉块,脑袋漆成尿壶。人们感到惊讶的是高洋接下来的举动,高洋告诫在场所有人,忘掉刚才发生的一切,大将军活得好好的。

东柏堂喧哗的声音响遍四邻,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宫廷人员、王公大臣纷纷赶来询问发生什么事儿。高洋出来见客,缓缓来到众人面前,淡淡道:“奴才们造反,大将军受伤,并无大碍。”

冷静、老道,这是聪明人稳定局面的做法。而年仅19岁的高洋此前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流鼻涕的大呆瓜。史书对此有过记载,高洋流鼻涕,三弟高浚看不过眼,经常训斥高洋身边的侍从:“为何不给二哥擦鼻涕!”

一个流鼻涕的大呆瓜瞬间变成老谋深算的政客不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么。众所周知,高洋是高澄死亡最大受益者,继承了高氏家族的一切,最终当上皇帝。我们将此案的疑点一一罗列,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有利于还原历史的蛛丝马迹。当然,这段历史相隔今天一千五百多年,非常之遥远,况且此案已有定论,我们只能试着做一番推敲。

疑点一,兰京的身份。兰京有两个名字,另一个名字叫做兰固成。《资治通鉴》、《北齐书》和《北史》均称兰京是梁朝名将兰钦之子。此事似乎板上钉钉,但是《梁书》兰钦传未提及兰钦有这么一个流落北方的儿子。如果确有此事的话,岂不轰动江南,怎么能不记上一笔呢。

疑点二,兰京的五个同谋。倘若说兰京的刺杀行动缘于高澄不批准其南归,且遭毒打一顿存心报复,又无意中窃听到高澄扬言杀他的话,出于保命才行凶杀人。那么怎么会有五个同谋。这五个同谋既未被高澄打过,也不存在南归的问题,更没有受到生命威胁。他们会置身家性命不顾去帮助一个伙伴吗?也许会有一两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一下子出现五个视死如归的人不合乎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