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帝之死(第2/15页)

皇帝来到悬瓠(今河南汝南),亲自总督各路军队。南齐北疆各城市闭门不出,固守待援。齐明帝萧鸾分派镇南将军王广之、右卫将军萧坦之和副总理沈文季督率各地军队北上抵抗。太尉陈显达作为总预备队屯驻南京附近的新亭、白下两处营垒负责后勤补给。

曹虎没有来,襄阳兵一个影子没瞧见。拓跋宏批示各路军队按照既定方针办,他把主攻方向选在寿阳、钟离一路,亲自赶往军中。

三十万魏军渡过淮河,兵围寿阳。铁骑相连,枪戟如林,一眼望不到尽头。拓跋宏没有心思欣赏浩荡军威。他有宏图大志,却是个理性的人,不会像前秦天王苻坚傲慢地说出“投鞭断流”的妄语。

拓跋宏登上八公山,仰望阴云密布的天空,眉头紧锁。淮南的气候让人揪心,早听说南方地气温湿,所谓蛮烟瘴雨之地。正寻思间,滚动的阴云缓缓移过广袤的天穹,雨丝缓缓飘落,淮水之上,水气升腾,一片空濛。

寿阳是北方伤心之地。不说昔年苻坚百万大军兵败此地。太和三年那场战争,驸马刘昶率步骑二十万大军进攻寿阳,被齐将坦崇祖决淝水淹灭,损兵数千,狼狈退军。拓跋宏见寿阳守备森严,决定放弃寿阳,向钟离攻击前进。

风雨兄弟情

雨不停地下,雨点变得密集。雨水浸湿将士们的袍甲,粘得通体不适,冷得沁骨透心。拓跋宏骑马前行,侍从们高高举起绣龙伞盖。雨点打在伞盖上,溅起朵朵水花。拓跋宏示意左右将伞盖去掉,侍从们惊慌失措,忙道:“雨越来越急,陛下保重身体,勿要着凉。”拓跋宏不耐烦地道:“将士们都在雨中受苦,朕岂能独享安逸。”

司徒冯诞策马赶来,劝道:“陛下万金龙体,切要保重。江淮地湿,易得瘴疠。若再染风寒,要不得的。”冯诞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

冯诞与孝文帝同岁,冯太后的侄子,十岁进入宫廷,陪孝文帝读书。两人关系特好,“同舆而载,同案而食,同席坐卧,”几乎可以说形影不离,典型的铁哥们。长大以后,孝文帝把妹妹乐安长公主许配给他。冯诞16岁官居司徒,与总理平级,大体相当于政

水土不服,冯诞深受其苦。他生来柔弱,比不得孝文帝身体强壮。这趟南征下来,上吐下泻,容颜憔悴,病得不行了,强打精神陪着皇帝。拓跋宏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生为拓跋宏而活。冯诞没什么才干,因为冯太后不让他学习经史。入宫目的只有一个,给拓跋宏做情人。他有本钱,姿质妍丽,容貌好,性格也好,宽雅恭谨。

冯太后政治手腕高,情商高。好男风是魏晋南北朝的一大风尚,无论拓跋宏日后是否会有男性情人,有备无患。冯太后不仅给皇帝找到了皇后,还预备下白马王子,无论男人女人均出自冯家。

有人怀疑拓跋宏和冯诞是情人,其实拓跋宏深爱的人只有一个,她不是冯诞。冯诞是最要好的朋友,人生知己。冯诞参与了北魏国所有的改革,包括战争。他柔弱身体经不起风餐露宿、战火摧残。然而,只要拓跋宏在哪里,冯诞必须在哪里。

拓跋宏倔强地跳下马,马靴踩揉在泥浆里,顺着泥泞的道路向前走,瞬间大雨浇透了全身。背影是那么孤独,在雨雾弥漫的世界里显得微不足道。

“我不会让你独行的!”冯诞挣扎着下了马,用尽全身力气想跟过去,却重重摔在泥泞的雨地里。

拓跋宏挤入行进的队伍中,侍卫们一路小跑跟着皇帝。北来将士不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战争没有开打,已经有不少士兵生病。拓跋宏亲自抚慰,鼓励士兵们振作起精神来。每到一处,“万岁”之声山呼雷动,魏军士兵们为他们的皇帝欢呼。

从寿阳到钟离,淮河两岸到处是供应粮草的百姓,络绎不绝,挤满道路。此次南征,拓跋宏严令诸军不得抢掠淮北百姓。大军所过,老百姓安居乐业。军人不敢抢劫,老百姓心甘情愿为魏军纳粮。但是,这一政策违背了鲜卑人战争中发财的光荣传统,引起鲜卑将士不满,各路兵将人人打着如意小算盘。

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与一百年前,前秦天王苻坚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淮河边行进的情景相仿。那是一支铁甲之师,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各族将士心怀鬼胎。历史那么的相似。拓跋宏要用行动感召大军,历史决不能重演。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脑海中形成,效仿太武帝拓跋焘饮马长江。

萧鸾得到魏军主攻钟离的报告,立刻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率中央军增援,会合萧坦之的军队,迎击魏军。

魏军到达钟离,拓跋宏分出一部军队围城,下令其余众军向长江挺进。司徒冯诞病了,病得很重,卧病在床,不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