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帝国疑云(第2/9页)

以迁都为契机,拓跋珪加紧汉化进程,按照中原国家习俗即皇帝位,改元天兴。改掉以前留发辫的习俗,命国人束发加帽。

按照北魏的旧习俗,每年夏初祭祀天神和宗祖庙;每年夏末率领部众去阴山做退霜祈祷;每年秋季刚开始时去西郊祭天。现在改了,完全依照中原国家的古制祭庙、朝会。

北魏国模仿古都洛阳、长安和邺城,在汉代平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新都。宫殿、园苑、庙台一应俱全。平城国都的建筑规模之巨、数目之繁多、布局之谨严、规划之完整前所未有。

平城分皇城、外城和郭城。外城方二十里,外郭周围三十二里,有门十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

北魏政府为改善环境,从城北引如浑水,从城西引武州川水入城,使魏都城内有潺潺流水,东西鱼池有游鱼嬉戏。水旁弱柳、丝杨、杂树交荫,配上巍峨的宫殿楼阁,真是花团锦簇一般。唐代文人张嵩的《云中古城赋》描绘了平城昔日的壮丽:“灵台山立,壁水池园,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旌林森,堂殿胶葛。”

拓跋珪把各地官员、豪强尽数迁到平城充实人口。经过其后历代帝王努力,到公元494年孝文大帝迁都洛阳。北魏在平城建都九十七年,历经六帝七世,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百万人口,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都城的迁徙,对草原牧民的生活造成冲击。就像清朝末年,人们从土地耕种走向机器大生产,怀疑、排斥、反抗,从牧民到贵族、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像瘟疫一样不断蔓延。为防止草原牧民集体反抗,拓跋珪准备拆散他们的部族,加快汉化。“离散部落”的政策悄悄诞生。

贰 离散部落

离散部落就是将部落中的牧民离散,在北魏它是一项国家政策,策划者是汉人张衮。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性格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起初在郡里做一名五官掾的小官,五官掾没有固定的职务,就是太守的左右手,幕僚角色。

拓跋珪复兴代国称王,张衮选为左长史,成为拓跋珪决策圈子中的一员,“常参大谋,决策帏幄”。破刘显、击柔然、抵御燕军入侵、入主中原等一系列战役中,张衮为拓跋珪出谋划策,算无遗漏,拓跋珪言听计从,也算一对千古知遇的君臣。

张衮在拓跋珪尚未建立功业前经常对人说:“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远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张衮自比乐毅、荀攸,看准拓跋珪是能够统一天下的英雄。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魏晋之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匈奴人谱写了这个神话,羯人和氐人,还有慕容鲜卑人继续着神话传说,最终结局均以悲剧收场。张衮意识到单纯靠胡人的武力统一不了天下。

鲜卑民族想要在中原立足,比起匈奴、羯、氐和羌各族来,困难更多。匈奴和羯族在东汉末年已然入塞,氐、羌更不用说,长久以来,一直和汉人共同劳作生息,适应农耕文明生活方式比较快。鲜卑人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大草原,对农耕很陌生。怎样才能把鲜卑人变成汉人?

张衮提出“离散部落,编户齐民”的国家政策。不让他们放羊,让他们种地。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分给土地让牧民耕种。把牧民固定在土地上,使他们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不再隶属于部落大人。

张衮好狠,一举断掉游牧民的根。拓跋珪借贺兰部战败之际,拿贺兰部开刀,使亲舅舅贺讷成为无所统领的孤家寡人。这不过是个开头,当然不止贺兰部一家,解散后的部落牧民变成普通民户,分地定居,不许自由迁徙,部落君长大人也当做普通民户看待。

魏军攻克中山后,迁徙后燕境内汉人及慕容鲜卑等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到平城,分牛分田,和分土定居的拓跋鲜卑人一道成为北魏的农民。为给游牧人做示范,拓跋珪亲耕藉田,带头务农,为百姓做表率。北魏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游牧守旧势力依然强大。北魏国内并存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双方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斗争,这种斗争贯穿整个北魏历史,甚至直到北魏灭亡,他们仍然在战斗。

汉人和鲜卑人的矛盾被激化,冲突不可避免。“诸部子孙失业赐爵者二千余人。”《魏书•太祖纪》中的一句话把矛盾显露无遗。部落联盟中许多人的子孙失业了,估计不肯务农,拓跋珪只得安慰性地赏赐爵位。以拓跋仪和穆崇为首的鲜卑贵族开始反攻,把矛头指向汉人领袖张衮。收拾人要抓住小辫子,张衮有什么小辫子呢?